由中国《装饰》杂志社、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伦理教育问题”为主题“2007全国设计伦理教育论坛”不久前在杭州的浙江工商大学下沙校区隆重举行。与会的来自全国的60余所设计院校和单位的近百位专家学者与设计师,以及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的800余师生围绕设计伦理的内涵、设计伦理与职业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伦理和设计伦理教育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这些中国设计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们,从城市问题、消费问题、传播问题等当代设计的不同侧面切入,对当下设计的伦理以及与其相关的设计教育发展问题作深入的讨论,论坛结束后通过了题为《杭州宣言——关于设计伦理反思的倡议》的宣言。
当前全球化的形势下空前繁荣的经济让设计在所有产业的营销过程和民众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设计早已从单纯的“美工”上升到可以改变并且引导人们消费理念甚至于生活观念和道德观,科技已不是唯一的生产力,消费成为了社会分层的代码标识。设计作为一种与生活本身息息相关的人类活动,已经影响到现代文明的方方面面。而设计师队伍也随着大批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空前壮大,在这个时期,如果设计教育仅仅服从于立竿见影的功利性与方法论的建构,那么,设计的教育应该说是残缺的甚至是失败的。
这些理念在一些目光深远的教育者心里浮现和着手推行已有不短的时日。
清华大学的包林教授认为:设计伦理的重视和设计批评的介入,都会提出对设计教育的期望,在这个基础上,让人们重新审视起道德的底线尤其必要。这让人们不由得想起前些年引起轩然大波的朱昱吃婴孩的所谓“行为艺术”,那是一场挑战民众道德底线的决非艺术的行为。正如《装饰》常务副主编方晓风所说的,设计是可以传达善意的。不论是在哪一个行业的设计,都可以是一种选择,像有的产品,在极力拉大社会分层与等级观念,什么“极品”、“尊贵”的词汇,它在制造了产品的炫目外包装的同时也潜移默化着观念准则。而我们还可以记得最早的全玻璃幕墙的联合利华大厦是怎么样以它庭院式平民化的休息场地而致当局修改了文物保护法,将一幢仅有50年历史的大楼作为文物得以保存的,再细小到生活常见的可口可乐,它是“总统和我们都喝”的饮料,它在缩短人际差别的同时也为这个产品的畅销全球埋下了伏笔。在这些例子中,设计伦理的文化立场是首要的因素。这些在设计教育的施者和受者都是应该作为基本素养的一方面。
论坛期间举办杭间、靳埭强、方晓风等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上,人们得到了很多明朗的信息,那就是设计伦理追求的核心目标——人际和谐、美学与伦理学的冲突哲学观点等等。其实早在3年前,汕头的长江艺术设计学院就开设了设计伦理课程。伦理学的设立与教学,正逐渐渗透为设计教育者和接受者的行为理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杭间所作的“设计与‘人类动物园’”的报告中,将设计中的伦理学以及“道德”在其中所担的风险、设计作品中的“好”与“对”的评判标准作了详尽的分析和深层次的探讨,让听众无法不立足于当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意识的变化进程中审视起设计本身所肩负的责任来。从这些课题看,本次论坛所讨论的设计伦理的问题,其影响之广、意义之深,都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自身的教育范畴。如何在日益缺乏控制和反省的今天,面对物质欲望的诱惑与干扰,挽救设计思辨的沉沦?
论坛的间隙里,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张建春与记者道出了本次论坛的目的:正是要超越设计本身,以未来发展之趋势,为当下的设计展开全面的反思。面对当前社会从物质到精神的变革,今天的城市的失控欲恶性膨胀、今天的产品日益成为炫耀权利与奢华欲望的符号、今天的消费沉溺于物质狂欢的盛宴……这让我们不得不再次回望和审视设计发展的趋势,从中我们看到“设计伦理”问题探讨的必要性。我们与中国《装饰》杂志社对举办此次论坛酝酿已久,并于2007年8月13日在北京召开了筹备会议。会议确定了论坛的主题和学术定位,以及论坛筹备的相关内容。自2007年8月底至论坛召开,为整个会务的筹备阶段。通过今天的论坛,我深感这次会议举办的重要意义。论坛在中国当下设计发展的重要阶段,适时地引发了业界对设计及其伦理问题理性且客观的思考。这是一个开端,相信未来必定会有更为成熟的思考或理论相继出现,引导中国设计未来的发展。
论坛组成部分的各个活动不难看出,杭间、靳埭强、方晓风等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以及围绕“设计伦理与教育”、“设计伦理与美学”、“设计伦理与文化”三个主题的分组深入研讨,以及本次论坛结束后与会专家充分讨论并达成共识,以 “杭州宣言”的形式形成关于设计伦理反思的《杭州宣言——关于设计伦理反思的倡议》都尝试以未来的名义为设计反思,以设计的名义承担起伦理反思和价值重建的责任。我们期望着论坛及“杭州宣言”对全国设计界产生重大的影响,为今后的设计发展探索新的方向与思路,也期望这次设计界在西子湖畔的聚首为设计在未来的发展开启新的一页具备业界划时代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