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4版:展事
3  4  
PDF 版
· 品读沧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17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品读沧米
□杨金仙
  周沧米先生的作品向来以诗、书、画、印完美结合而著称于当今画坛。

  无论是山水、花鸟抑或是人物,在沧米先生的画作上,都可看到他中锋用笔、如缠树老藤般有韧性的线条。在他的画作上,也常能看到他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诗词。这在当下画家题画诗普遍抄古人的背景下,更显得难能可贵。

  像沧米先生这样,国画创作跨越人、山、花三个领域的画家属凤毛麟角。中年以前,他致力于人物画创作,是浙江当代人物画创作的探索者之一,为人物画的创新与发展开过路。50岁后,他移情山水、花鸟,尤爱家乡雁荡的山水、风物,将其称为“家山”,并以画牛为乐,至今已近30年了。陆抑非先生曾评价沧米先生的山水:“沧米的山水就像京戏里的黑头(大花脸),虽不漂亮,但很有个性。”

  沧米先生最早的牧牛题材作品,大约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当时,美院迁到桐庐分水江畔。这一期间随时能见的牧牛景象,引起了他对自己儿时家乡蒲溪畔的美好回忆,有了事余缀趣的想法,此后一发而不可收,并乐此不疲。

  1989年,沧米先生卸下美院教学工作后,一度回到家乡雁荡营居修养,体验风土人情与山川景观。他常常在山水画上点缀牧牛野趣,同时也创作了一批各具姿态的牧牛图。牧牛图就像一曲儿歌那么清淳,那么富有情味。适有友人携其画到台北展示,由于牧牛图表达了浓厚的乡情,引起了台湾同胞的乡思和喜爱。同年在香港“华夏文艺交流中心”举办的画展中,一幅名为《雨过蝉又鸣》的牧牛图又获得好评如潮。第二年,在杭州展出的几幅牧牛题材的作品也都被台湾同胞收藏。一时,他的牧牛题材作品就闻名遐迩了。

  近年来,沧米先生把精力相对集中在表现对家山追忆的山水画创作上,单幅的牧牛图画得少了,而来求画的人却越来越多。由于他的近作不多,导致社会上赝品乘虚而入。市面上他的牧牛题材作品几乎十无一真,有些假得离谱,譬如牛娃腾空在牛背上、岸上的牛把蹄搭在水中的牛身上……更谈不到形神状态和笔墨方法了。这次,我们为沧米先生的作品举办一个品赏会,希望通过展示他的作品,给书画爱好者提供一次学习、鉴赏的机会。

  届时,欢迎大家光临杭州六和文化会所。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展事 00024 品读沧米 □杨金仙 2007-11-17 48256DEA008181F548257393003115C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