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7版:评论
3  4  
PDF 版
· 咬文嚼字二十想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1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技”为“艺”,“艺”需“技”。误“技”为“艺”实非“艺”, 缺“艺”唯“技”不是“艺”。艺院学艺首推“技”,忽视习“技”从何“艺”! “艺”要“技”, “技”表“艺”; “技”随“艺”,“艺”达意。 艺、技缺一不可以,以技进艺很不易!
咬文嚼字二十想
□高 照
  1、画人与画画

  戏剧界有言:会演戏的,演人;不会演戏的,演戏。我以为,画界亦然。会画画的,画人;不会画画的,画画!

  

  2、画品即人品

  一切形式的创作都是思想的、审美的。即使形式主义的、唯美的作品,也都是源于思索、创意的结果。因为归根到底,作者是以一种思维动机来完成自己创作的。显然,在形式上的某种追求,都是一个人思想追求的某种物化。一切技术都是为思想服务的。即便那些“为艺术而艺术”、“为形式而形式”的人,作品总也是由他的思想驱使而成的产物。你思维的深浅、思想的高度、思索的境界,就决定了这一作品的高低与厚薄;雅俗与优劣、积极向上还是庸俗低下。我想画家们常提及的“画品即人品”就是这个道理。(2005年9月28日)

  

  3、形物从心

  石涛曰:“夫画者,形天地万物者也”,又说:“夫画者,从于心者也”。意即:画,应形天地万物,画,要从心地所悟。即画心地所悟之物。简言之,画,实质就是“形物从心”的产物。物者,心也。所以他又认为“书画非小道,世人形似耳”!

  只有从“心”,物,就成了“心物”。有情有感的“活物”。否则“物”则是冷的、没有生命的“物”,没有灵性的“物”。

  然而,“物”又是“心”的载体。因为一切“心情”的发放都在于“物”的依托。所以有感而发,就感在“物”上。否则,这“心”就悬在半空之中了!

  我注意到中国画某些大家们的山水、花鸟,他们都各有风貌,布局上各具特色。但,每幅画都是从“形物”中生发出自己的特色,而非杜撰。而现在轻“形物”,唯“从心”所欲的画家、画作,也不少。他们只是单纯强调在笔墨上的玩弄。这是要向前辈大家们学习的。

  当前要强调笔墨,这是好事。但,有时往往会忘掉追求笔墨的真正含义。笔墨挥洒的意义,或其本质,乃首先要“形天地万物”,尔后再“从心地所悟”,方是正道。(2005年11月29日)

  

  4、创作

  一创二作,谓创作。

  “创”在于思索,“作”在于制造。前者是一种“虚”的,思想性的,后者是一种“实”的,技术性的。两者皆具,为“家”。有前无后,是位空想家;而有后缺前,便是匠人了!(2005年6月11日)

  

  5、匠与家

  匠,字典上说:指“有手艺的人”。作画时,当你缺少意图与追求,只醉心于墨色飞舞而自鸣得意,此时,充其量你只是一个身怀绝技的高级手艺人,而不能称其为“家”也!但是,不少人都以为笔墨好,功夫到家,便是“家”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墨色,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载体。笔墨的产生,乃源于对事物的表现。或表其心、或达其意。作者只有为某某所为时,这才算得是一个“家”的思维与举止。(2006年10月16日)

  

  6、不能忘本

  技法是为表现某种思想、情趣、意境、主题服务的。因为技法在表现思想、情趣、意境、主题上的巧妙,而得到人们的赞叹。所谓“巧夺天工”、“栩栩如生”之类。也正由于这“技法”在表现上的巧妙,就特别赢得了大家对它的兴趣。于是,大家的注意力又会沉溺在对“技法”本身的欣赏上。欣赏这“技法”的“味道”。

  殊不知,这种长期以来的”欣赏“,便产生了一些本末倒置的行为。如,技法竟成了艺术的第一要素。极致者,抛却了对主题意境的表现与追求,而陷入了为“技法”而技法的泥沼。从根本上忘却了技法的服务对象与任务,就只在“形式“上开始玩弄了。

  技法是要欣赏的。主要是欣赏它对服务对象的巧妙表现上,欣赏它在理念精神的表达能量上,而不在其他。我们不能忘本!(2006年8月19日)

  

  7、精品重情意

  表现人,要讲究“情趣”。表现景,要追求“意境”。为表达这“情”与“意”,画幅的大与小、笔法的工与写、色彩的厚与薄、构图的平与奇、创作时间的长与短,都大有讲究,因为这是提供作品成功的一个因素。然而,单纯只讲究画幅的大、注意笔法的工、依赖创作时间的长,以至追求构图的奇,等等,这并不能保证“情”“意”已经体现。更不能依上列之表现便定其优劣。千米之长的画卷,可以加入吉尼斯的队伍,却绝不能保证它是精品。信许,它可能还是一堆“垃圾”!

  

  8、情意精深

  “情”指的是情感,“意”指的是意境,“精”指的是技艺,“深”指的是修养。创作追的是“谈情说意”。然而,“谈情说意”,只有创作者具有技艺的“精”与修养的“深”,方能真正实现。

  

  9、什么叫“精”?什么是“简约”?

  “精”不是创作上技术的不分主次、平铺直叙、面面俱到,而是技法运用得恰到好处。简约,不是简单,更不是寥寥几笔的草率。是技巧对技术的巧妙运用,是创意布局、人物结构、物象取舍,以及制作在达意上的精心安排。

  

  10、论大器 说创意

  大器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审美。有什么样的修养与审美,就决定了你的作品有什么样的气派与品格。心胸唯唯诺诺的人,未见过世面的人,小手小脚、谨小慎微、胆小如鼠、鼠目寸光的人,何以能有雄强大器的作品?

  创意是一种思维。思维狭窄,多半与囿于见闻有关。因为见多识广的人,心胸开阔,视野必广。立意、思维当如潮水汹涌而来。

  所谓见多识广,一是阅历丰厚,二是知识渊博。古人常云:破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是。一句话,要有生活。创意,关键在“创”。别人走的路,我不走。你行阳关道,我走独木桥。你思东,我想西。各演各的剧,各唱各的戏。这可能是创意成功的一个秘诀。(2005年6月11日)

  

  11、陌生感

  创作必须追求一种“陌生感”。

  何以追求这种“陌生感”?在于克服读者的一种“视觉上的疲劳”。而这种克服,多半我们易从形式上去追求。其实,对“陌生感”的追求,我以为是两方面的:一是在形式上的翻新;而更重要的,还是在内容的创意上。所谓“有意味”的形式,只有在立意构思上有所新意,去追求“陌生感”,艺术的内涵才更全面、更深切。从这个深度去挖掘“陌生感”,才会拓宽在形式上产生“陌生感”的思维与表现方式。(2005年8月14日)

  

  12、功夫与智慧

  美术作品从专业角度讲,有两个类型。一叫功夫型,再是智慧型。功夫型多以技术取胜。当然,其中自有技巧问题。而智慧型就靠创意了,特别要原创。固然,没有相应的技术,也难成气候。但,我以为这两者总是有别的。

  譬如,我曾亲眼目睹一位油画家,他依据精致可人的彩照肖像,将相片中的眉睫以放大镜视之,再手绘入画。所造形象当叹为观止。这是功夫!

  也有人艺术功力平平,乃之乏乏,作品却获大奖。倘真无其他因素,此乃是运用了他本人有限的技术,而主要靠的是其创意与构思的奇特智慧,和对自己有限技术的最大化利用。作品获得了人们认可,取得了最大的审美效果。

  要说的是,倘是位年轻的美术学子,特别是美院的学友,我觉得,还是首先要把自己练就成一位功夫型的行家。因为即使智慧型的艺术家,如果建立在牢固的基本功力之上,他的作品将更智慧!(2006年6月2日)

  

  13、新与旧

  作品的新与旧,有人以艺术的体式来论断。其实不然。这方面已有人放话:就是“艺有高低,体无新旧”。眼下,也有人以题材作衡量。以为起用新的题材,就有新意。这也未必。倘如是以为,就重蹈了过去所谓“题材决定论”的窠穴。窃以为,旧,不在于体裁、题材,而在于作者的理念、情操、精神。一切艺术,倘以素有的体裁或古代的题材表现,难道说就是旧的?而不可创新吗?非也!旧瓶是可以装新酒的。关键在“酒”!

  

  14、“造型能力”解

  “造型能力”,不仅指对人与物的按样模拟,还应包括对人和物的想象及创意后自我“造型”的能力。因此,某人的“造型能力”强,我觉得并非仅仅只指写实功夫而言。然而,人们往往总以“造型能力”强弱的涵意,就是写真的能力,这是片面的。

  当然,指某人的造型基本功扎实,则相对地说,是对前者而言。这是因为造型中的想象与创造,如对物象的夸张等,倘没有一定的写实模拟的基本功力,那也是做不好的。有时判断某人是否源于科班,即使他在创作中,虽是变形的人物,也可测其一二。因为没有相当模拟的写实本领,也不可能有雄强而巧妙的夸张技能。

  

  15、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

  一向都这么认为,科学家靠的是逻辑思维,艺术家用的是形象思维。可是,我以为,如果科学家没有形象思维,怎能打开想象的翅膀,异想天开地飞天?艺术家没有逻辑的理念,大作的底蕴安在?

  一个科学成果的诞生、一种艺术创作的问世,都是作者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不断交织与协力,达以和谐的结果。科学家脱不开形象的想象,艺术家离不开逻辑的思维。

  科学家没有形象的想象就没有创造。艺术家没有深思熟虑的思维,那作品只能是浅显的图解、模型!

  

  16、艺术的“唯一”

  在艺术上有句名言,叫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指这种艺术因在世间独一无二。少了它,这个世界便在某一方面失却完整。正因为是世界唯一,从而在世界之林就能独占一席。

  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核心是它的“独创”、“特色”、“唯一”,而不可为其他所取代。

  其实不仅是“民族的”,诸如 “地域的”、“个人的”,当失去这种“唯一”、失落它的“独创”、“特色”时,便黯然失色,因为它失去了在世界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继而也就默默地被世间所淘汰!(2007年10月19日)

  

  17、灵感是什么?

  “灵感”,有人把它说得神乎其神,玄之又玄。但,据说不少大师只要一杯酒,灵感便会翩翩而来。我因不是大师,吞酒再多,也只是混混沌沌,入醉了也不见君临。何求?

  闻名于世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位科学家。对于“灵感”他解释得并不艺术,倒很科学。他说:灵感“是知识、经验、追求、思索与智慧综合在一起而升华了的产物。”

  看来科学家的语言很实在,并不抽象,特具操作性。(2007年5月23日)

  

  18、能干成

  当问你做某事能成否?回曰:能干成。然而,你可明白,这“能干成”是由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首先,你能不能干;其次,你愿不愿干;三是,干了能否成功。即:一能、二干、三成,“能干成”是也!

  在现实中,许多事,你不是不能干,而是不愿干。不是你不愿干,而是你没有干这个事的机会。

  看来,“能”是知识、“干”是实践、“成”就看机遇了。只有你掌握了“知识”,努力去“实践”;更要获取可能得到实践的“机遇”,对某事,你方可说:能干成!艺术创作,亦然。

  请回味一下,当你每每创作上的成功,或得到世间的某种认可时,难道说,能缺少这三个因素吗?

  要拼命地学知识,加倍地去实践,还得全力地争机遇。尽管这机遇,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

  祝人人好运!(2007年7月15日)

  

  19、底气足

  艺术创作要讲究“底气足”。底气足,可以保证你艺术的成就。

  所谓“底气足”也具有三方面的内容。底:功底。你技法基本功的程度;气:气度与素养、创意构思的灵气;足:充足的干劲与认真的态度。有人底厚而气虚;有人底薄而气昂。也有两者皆备而缺干事的力度。而一个真正说得上的成功作品,它定是由一位“底气足”的艺术家所为。

  我坚信,一个有为的艺术家,他必然“底气足”!(2007年7月31日)

  

  20、心思“技与艺”

  “技”为“艺”,“艺”需“技”。误“技”为“艺”实非“艺”, 缺“艺”唯“技”不是“艺”。艺院学艺首推“技”,忽视习“技”从何“艺”! “艺”要“技”, “技”表“艺”; “技”随“艺”,“艺”达意。

  艺、技缺一不可以,以技进艺很不易。(2007年2月2日)

  (整理于2007年深秋)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47 咬文嚼字二十想 □高 照 2007-11-24 48256DEA008181F548257391000957E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