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4版:展事
3  4  
PDF 版
· 画意境 画境界 画人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7年12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画意境 画境界 画人生
——中国美术学院仁量教授山水画教学思想
□陈明哲

  丁亥年初有幸从学于中国美术学院仁量(张伟平)先生山水画研修班,久闻先生研贯今古、学识渊博。今风采器量,一见倾慕。先生于教学亦有独领之处。将美院教学大纲与思想精髓浓缩贯穿其中,从思想的高度授业,传道。在先生的教诲下,锤炼笔墨,感悟画理,于山水一门,上下汲取,左右采撷,虽未登堂入室,却也能初窥门径。

  仁量先生每言好为人师,教学是其一大乐趣,十多几年来总结了自己一套教学思路,从形而下的笔墨技法训练,到形而上的笔墨精神的理解,进而修养人生,完善人格。提出中国画创作灵魂是画意境、画境界、画人生,是画家发天地而创造的又一个生命自我。

  向古人学习——临摹

  “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自古大家无不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始成大家。因此学山水画临摹是第一步,才不致坠入邪道。通过临摹掌握古人已有的传统技法。中国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无比丰富的技法和抽象的笔墨形式美感,如范宽的豆瓣皴,李唐的斧劈皴,二米的云山法,倪瓒的轻墨法等。这些传统技法都是古人在大自然中观察提炼总结而成。“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临摹要有好的临本,起步不高,终身受累。我们的临摹本是选用日本二玄社复制中国历代大家代表作品。从宋元小品,明清扇面,到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李唐的《万壑松风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倪瓒的《容膝斋图》,等。有浑厚,有雄强,有秀润,有简淡。在临摹过程中仁量先生强调:“今天的临摹古人,就是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是为了明天超越古人。临摹就选最经典的巨作,‘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我们临摹就要直接登泰山而小天下。”仁量先生要求临摹要达到“乱真”的地步,反对“似是而非,浮光掠影”。尤其是每个大师笔墨中的笔性是根本和关键,只有笔性一致,方能谈得上临摹“乱真”,感悟前人的高度与难度,说得上“与古人对话”与“前人血战”。因此良好的专业训练,扎实的传统技法是画好中国画的第一步。

  向自然学习——写生

  五代荆浩隐于太行洪谷山见松成林“携笔复写之,凡数万本,方知其真”;宋代李成“性爱山水、宗师造化,自创景物”;元代黄公望“皮袋中置指笔在内,或于好景处当模写之”;清代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可见从古到今山水大家都注重对自然、造化的学习。一年以来,仁量先生亲自带队,从山东沂蒙山区到四川剑门蜀道,转渝州,下三峡,一路风尘一路诗,与同学同吃同住同写生。让同学们贴近自然,感受自然,品读自然,在自然中感悟“文脉与心迹”,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并从中得到自身的切实灵感与个性,打开自己胸中的丘壑,然后再拿起手中之笔为春山写真,为秋水代言。先生强调要画某一地,要先到周围多走一走,看一看,由表及里,不仅要画它的外形,更重要是要画其“理”字,既要符合画理,也要符合物理。看山峦起伏,龙脉走向,看流泉飞瀑,云霞林壑,罗丘壑在胸,收烟霞于怀,触物寄兴,心游万仞。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活的,写生就是要写生机,写生命,把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再现。先生在同学们写生过程中,往往就地而教、即时而教,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车上路边,山前村后,茶余饭尾,由物及理,随时随地切入绘画,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画的精神,中国画的内涵。

  创造生命体——创作

  “一幅中国画不再仅仅是一个物质,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先生每每如是说。画虽小道,然小道通大道,挥运之术,实蕴至理,吞吐之机,能解大道。“创作即创造”,发天道而写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通过阴阳刚柔,一张一弛,一开一合,一聚一散,交替演进着。在创作也一样,有第一笔的浓,就生发出第二笔的淡,有“聚”接着就是“散”,或虚实,主次,大小,方圆,顺逆,干湿等,生发开去,展开无限的丰富性,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同时先生还强调“兵法即画法”,作画一如用兵,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实者实之,虚者虚之,虚虚实实,实实虚虚,鬼神不测,用于画道则极尽变化之能事,而艺术的魅力恰恰来自这种不可捉摸,这种无尽的变化。在创作中重“气”,气韵、气脉、气势都离不开“气”。天地万物沉浮于一气之中,天地自然为一大生命体,人以气生,文以气生,画以气生,六朝谢赫所言“气韵生动”就是强调艺术要有活泼的生命感,把“气韵生动”放在六法的第一位上。在创作中还要强调以“我”为主,“料定青山亦是我”,发我所思,我所想,寄我的情,我的感,通过笔墨把自己的个性,学养,气质,情感融入到画中去。石涛谓“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如果仅仅从于物,没有了我,那样的画就只是地形图了。要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感情色彩,“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水则意溢于水。”

  画意境 画境界 画人生

  “能以笔墨之灵,开拓胸次,与造化争奇者,莫如山水”,江山如画,可见山水画高于真山水。最早宗炳就“图画于室,卧以游之”,画之所以高于真山水,原因就是赏者从画中可以看出画外境,这就是山水画的意境说,甚至可以从画中看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学养气质,人生追求,这是山水画的境界说。仁量先生说,“画画就是画意境,画境界,到最后就是画人生”。画到物与我统一,归于朴,归于真,所谓“恒德乃足,复归于朴”。画人生就是复归于朴,这也是画山水的最高境界。由渐修到顿悟,再渐修再顿悟,“画到最后画外求”。昔“渊明抚无弦琴,弦外之音,不在操缦间”。而在追求一种自由的大境界,即道家所讲的“天人合一”,儒家的“从心所欲不逾矩”,以及佛家的“大自在”。

  先生于绘事卓然成家,所作骨体神俊,气格高妙,其人率性不拘,有魏晋遗风,在教学中一语一文,凭性而发,又能穷道至理,有的放矢。把深奥的中国画理通俗化,深入浅出,这一切都体现了先生对“好为人师”的不懈努力和追求。

  转眼一年将至,这些至理,这一年的点点滴滴将伴我一生,日后或挥笔案头,或游于山川,每念先生的教诲,不禁会想起范仲淹先生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展事 00024 画意境 画境界 画人生 2007-12-29 48256DEA008181F5482573BC002B138A[]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