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鉴藏
3  4  
PDF 版
· 捡了个分币的“漏”
· 书画商品化与“市场综合征”的反思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7年12月2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市场观察
书画商品化与“市场综合征”的反思
■曹玉林
  (接上期第6版)这次回调从表面上看,是突兀而来的,似乎是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但实际上却是在情理之中的,是事物发展演化逻辑的必然产物。调整使得画价下挫,给很多人带来了损失,但是,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调整却也未必不是好事。因为在前些年尤其是2004年和2005年的狂热炒作中,事情的性质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商品化和市场化有着两重性,是一柄利弊并存的双刃刀,那么,在1992年至1997年或2000年的那段时间里,这把刀“有利”的一面是主要的,或者说其影响主要是正面的和积极的,而“有弊”的一面或者说负面的和消极的影响虽然有,但并不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在2003年以后,尤其是到了2004年和2005年情况则完全不同了。由于书画价位居高不下、持续飚升,商品化和市场化所带来的弊端,或者说所造成的负面和消极的影响则显露无疑。特别是到了2005年之后,这种弊端已经演化为一种令人触目惊心的“市场综合征”。而从2005年秋拍开始的深幅调整正是这种“市场综合征”恶性发作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次调整其实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反省和改正的机会,让我们通过这次调整,真正地认识市场的本质,并针对“市场综合征”的种种具体表现,对症下药,因势利导,重新回到正确的道路上来。

  三

  以2004年为肇始的“市场综合征”,是艺术创作“无目的无功利性”(康德语)的内在本质,与商品社会一切服从于经济利益的运作原则这一根本矛盾,在今天社会转型期的特定背景下的集中爆发,也是对昔日计划经济时代抹杀书画作品的商品属性,用意识形态来取代价值规律的惩罚和报复,带有某种宿命论的色彩。这一以人的功利追求和消费欲望为核心的“市场综合征”,有着极其复杂的临床表现,涉及到书画市场的方方面面。若概言之,最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首先从书画市场的创作主体来看,“市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有一部分书画家粗制滥造,自我炒作,批量生产,放弃了作为一位艺术家所最为宝贵的艺术追求和价值理想,甚至丧失了或部分丧失了作为一名劳动者所最起码的道德操守和敬业精神,将自己完全变成了一架造钱的机器。这在极少数打着“大写意”的幌子,而实则胡涂乱抹、欺世盗名的画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我们知道,艺术是人类灵魂的感应器,而艺术品虽然有其商品属性的一面,但更有怡情悦性、人文关怀和精神烛照的另一面,与纯物质产品毕竟是有区别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面对着当下巨大的经济利益和无孔不入的物欲诱惑,有不少书画家却迷失了方向,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他们一方面失去了传统的精神家园,而另一方面又一时找不到新的感情归宿,于是便在利益的驱动下不断重复,超量生产,以求得能在其作品风格为市场认同的有效期内,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至于这样做的结果是否会稀释了艺术的原汁和浓度,阻断了本体的进展和探索,则很少在他们的考虑之中。此外,诸如自我炒作,相互攀比,拉帮结派,弄虚作假,热衷于头衔和价位,忙碌于笔会和走穴等等与艺术家的身份和荣誉不相称的行为,在书坛和画坛上皆属司空见惯,不足为奇。凡此种种,无疑都加剧了书画作品整体艺术质量的下滑,不利于书画市场的健康发展。

  第二,从书画市场的买方来看,“市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有一部分买方(此处所谓“买方”主要是指以投资为目的者,而不指以欣赏、收藏为目的者),急功近利,盲目跟风,频繁换手,本末倒置,尽管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起码的艺术认知能力,但却热衷于买进卖出,将能否赚钱视为是否购买书画作品的唯一标准,以至造成了在2004年和2005年的那段时间里,整个书画市场都在进行着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

  艺术收藏是一种具有很高文化品位的行为。它不但要求收藏者要有相应的时间、财力、知识,而且要求收藏者要有对被收藏作品发自内心的喜爱,甚至是敬畏,并在这种收藏的过程中,陶冶性情,提高境界和品格,而至于是否盈利则是次要的。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有一些收藏家在其晚年或逝世之后将他所收藏的作品,无偿捐献给国家以让社会共享,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然而在2004年和2005年的那段时间里,很多书画市场的参与者却将收藏和买卖书画作品视为一条生财之道。一些先期在商贸、实业、证券、房产等领域中完成了原始积累的所谓“成功人士”,将收藏和买卖书画作品作为新的商业投资机会和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大多数既缺少充裕资金又缺乏相应知识的一般普通民众,虽然不辨优劣真伪,却也抱着“捡漏”的心理,将收藏和买卖书画作品作为发财的捷径。在这种情况下,不但急功近利、盲目跟风,成了大多数人的必然选择,而且追涨杀跌、拉高出货等股市、期市中的手法也被原封不动地搬到了书画市场来,将原本具有丰富精神性文化内涵的书画作品,完全等同于多空搏杀的“筹码”,使得整个书画收藏的本质发生了异化。

  第三,最后从市场的中间环节,包括画廊、拍卖公司等中介机构,以及市场监管部门等方面来看,“市场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有一部分中介机构唯利是图,缺乏诚信,虚假交易,哄抬价格,甚至内外勾结,不择手段,以致使得书画市场一度造假成风,赝品猖獗,价位虚高,乌烟瘴气,而某些相关市场监管部门,则不但未能有效地担负起舆论监督和组织管理的重任,反而趁机渔利,中饱私囊,为滥竽充数者作虚假宣传(这在一些民间的,“以书代刊”或采用所谓国际“刊号”、“书号”的出版物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或开办各种“收藏”、“鉴宝”栏目,吸引大众眼球,以娱乐化的方式误导观众,将书画收藏的价值取向从怡情悦性,偷换为对金钱财富的追逐;或只管收取费用,但却疏于引导和服务,反而利用公共资源的权威性和号召力办班、办展,进行各种名为繁荣创作,而实则以赚钱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以及相关法规的缺失,监管制度的有法不依等等,所有这一切,无疑都使得2004年和2005年书画市场的混乱无序状态持续高烧不退,愈演愈烈。

  除了以上所述,在书画市场的中介环节中,还有一个人所共知然而却又无可奈何的现象也是“市场综合征”的重要病灶。这个现象便是画廊与拍卖公司之间的关系长期颠倒,始终无法得到理顺。凡是对书画市场运作机制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作为代理机构,画廊在国外往往被称为“一级市场”,而艺术品拍卖则是“二级市场”。前者所要做的是代理画家,为画家作宣传推介和作品销售;而后者所要做的则是为精品杰作寻找出路,旨在价值发现。而在我们国家尤其是在2004年和2005年,这种关系完全被颠倒了。由于书画的价格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拍卖可以为市场提供一个价格参照的坐标,有广告的效用,故而受到包括投机资金、社会热钱和画家本人在内的多方面的青睐(除了提供价格参照坐标外,拍卖有时还可以被用来作为行贿、洗钱的工具),成了交易的主渠道,一时如日中天,十分火爆。而除了拍卖外,私下交易也同样异常活跃,由于书画家出售作品不需要店铺,故而他们大多喜欢在家中交易。这种交易形式对书画家来说可以避税,对于买方来说可以保真,双方皆大欢喜,乐此不疲。然而这样一来,却无疑从内外两个方面挤压了画廊的生存空间,使得画廊经纪人的角色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当然,除了拍卖和私下交易的挤压之外,一些画廊本身经营的不规范,不能提供精品力作,有的甚至欺骗顾客,编造故事,出售赝品,缺乏诚信等等,也是造成画廊处境艰难、经营惨淡、不能正常发挥经纪人作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总之,在2004年和2005年的那段时间里,由书画商品化所引发的“市场综合征”全面发作,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呈现出一种疯狂和无序的状态,这其中极少数混水摸鱼的不法业者和投机资金,更是胆大包天、胡作非为,将这种疯狂和无序推到了极端。到了2005年的秋季,愈演愈烈的“市场综合征”终于使得书画的价格和成交量从其当时的巅峰状态跌落了下来,出现了大面积的回调和大幅度的萎缩。

  四

  一如前文所述,2004年和2005年书画商品化和市场化的炒作热潮,是对昔日计划经济时代抹杀书画作品的商品属性,用意识形态来取代价值规律的惩罚和报复,有着某种宿命论的色彩;而同样,从2005年秋季开始这一轮书画价格的大幅回落和成交萎缩,也是对前些年的那种疯狂炒作和失去理性行为的惩罚和报复,也同样具有宿命论的色彩。所谓物极必反,否极泰来,这是任何事物都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

  不过,为了避免引起误解和歧见,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以上所列举的“市场综合征”的种种表现,就其性质而言,并非书画市场所独有,而是在其他艺术门类诸如文学、音乐、戏剧、影视等领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有的甚至比书画市场更严重、更普遍,此乃整个社会转型期的阵痛表征。企图让所有的人都能面对物欲诱惑甘守淡泊,洁身自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第二,自1992年开始的这一轮的书画商品化和市场化的大潮,就其总体而言,是有着巨大成绩的,其主流是应该肯定的,虽然其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综合征”的高发期,有些问题还十分严重,但是,它与其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相比,毕竟是第二位的东西,或者说只是我们在构建一个健康、成熟、理性和规范的书画市场过程中的一段弯路,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们对于当前书画商品化和市场化中所出现的问题,应该持两点论,而不能持一点论。即一方面不能掉以轻心、熟视无睹;另一方面也不能以偏概全、危言耸听。而对于书画商品化中所存在的种种消极的和负面的东西,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不断地探讨、反思、摸索、实验,逐步找出一条真正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书画商品化的未来发展之路。在这中间既包括在观念上、理论上,要对书画商品化和市场化有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态度,也包括市场法规的不断完善,对交易活动的有效管理,新闻舆论的必要监督;同时更包括拍卖公司、画廊等中介机构的行为自律,书画家精神品格的提高,即要在尊重和适应市场的基础上具备一种对市场超越的态度和出世的张力,以及收藏者对于收藏活动要有健康的心态、专业的知识和较高的眼光等等。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鉴藏 00008 书画商品化与“市场综合征”的反思 2007-12-29 48256DEA008181F54825738000110D2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