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历史上凡成名之书家,多数是领导干部出身,诸如逸少鲁公、东坡子昂等大家,俯拾皆是,代不乏人。这些今人推崇备至的大家,在当时都不是仅靠书法成名的,在古人看来,书法乃是“小道”,“治国”方是大事。当然,习书不能与治国相比,但通过书法练习,借此修身养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更好地为“治国”服务,这却是从古至今都认可的一个不争的观点。
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守春也是这么认为的:贤者城兴,能者市盛。现代化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不仅需要领导们有较高的政治、业务素质,同时,还要求他们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从政之余,坚持习书,既可陶冶情操,又能提高自己的综合领导才能,而且与中央提倡的“广大党员干部要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的精神相符合。领导干部公务缠身,必要的生活情趣,正是调节劳逸的良药,释放压力的渠道。不仅是闲情逸致,更是一种文化品格;不仅是怡情养性,更是一种道德建树;不仅是个人情怀,更是一种政治风采。如果我们的领导对艺术方面没有一点喜好,没有一点修为,要抓精神文明建设是很难的。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而且身体力行。
杨守春从1984年开始走上县级领导岗位,先后在义乌、永康、金华、东阳等地12个重要岗位担任过领导职务。
金华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民间习书作画成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作为领导干部的杨守春也渐渐地感到了肩上的压力。为了多一条与群众沟通的渠道,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让自己有更多的实力参与到文化建设中去,他开始悄悄地练书法。由于公务繁忙,平时都是利用空余时间练习书法,出差时也利用点滴时间琢磨字帖。每天清晨利用上班前一个半小时的时间练习书法更是雷打不动的习惯。为了提高书法水平,他由背里偷练改为公开主动求教。从陕西省书画研究院苏芬兰副院长到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李章庸副主席以及金华市五套班子中以书画见长的李成昌、吴战堡等领导处虚心求教。有时甚至像小学生一样将习作邮寄给老师,待批改后再仔细琢磨不足,并加以改进。2005年到金华市人大常委会工作后更是每周都到李章庸副主席家里学习,得到他的悉心指导,进步神速。
杨守春学书从唐楷入手,上溯秦汉,下追明清,经过近20年的心摹手追,书法已步入堂奥,深昧个中三味,由量的积累而达到了质的变化。其楷书得颜鲁公法,行草书出入晋唐,兼及宋元名家笔意。观其书作,精心谋篇,从容布局,努力做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起承转合,圆润自由,用笔到位。墨色变化丰富,浓淡枯涩,得心应手。线条遒劲有力,纵横曲折盘旋,上下左右错落有致。笔如娇燕衔泥,势若白雨跳珠,既有鲁公海岳之沉着雄强,又有二王文敏之灵动洒脱,师直面不泥古,于传统外参合己意,别具个性。加之他广泛涉及婺剧、花卉、诗文、摄影等相关艺术,在他的作品中还透露着一股儒雅清新的书卷气,蕴含了他高尚的人生境界,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欣赏杨守春的作品,很容易使人认为他是个职业书法家,其实,他为艺十分钻研,为官也非常勤政。在忙里偷闲练习书法的同时,他也在努力寻找个人情趣与日常工作的契合点,积极组织指导策划参与当地政府、企业的文化建设,大到全国级书法展赛,小到地方乡镇的书法活动,他都给予了多渠道、全方位的鼓励和支持,献计献策,出力出作品,让高雅艺术进农村、进企业、进军营,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优秀的品德教育人,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好评,反映了新时期党政领导干部崭新的生活观和人生观,带动了当地文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杨守春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级书法展赛中获奖入展,被多家单位收藏,并成为赠送外国友人的礼品,他本人则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发展为会员并当选为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同时,他还是中国市长书画院艺术中心常委兼书法艺术委员会主任。
兴来时豁胸中气,满纸纵横千万字。书法艺术只有经常在传统里摸爬滚打,辛勤劳作,也只有守住传统,才能达到书法创新的春天。在新年到来之际,我们默默地祝福杨守春的书法艺术能更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