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7版:副刊
3  4  
PDF 版
· 顾亭林与李二曲
· 刘泳之
名重一时
· 我的木偶戏画情结
· 三香斋笔记:如之奈何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月2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顾亭林与李二曲
  顾炎武(号亭林)在清代学者里,应为第一人。他在学术上的一个显著贡献,是提出“考据即义理”,《日知录》即此观念的表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是顾氏为文求学的精神底蕴,在此基础上,他发出了“士大夫而无耻,是为国耻”这样的愤慨。也是因为这样的精神,他又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

  顾炎武和以后乾嘉学派的考据家之不同,是他在做学问时从来没有放弃思想。梁启超以后总结三百年学术,以为推翻满清的国民革命,其思想渊源多有从明末顾炎武等人学术精神中得其发扬。

  顾炎武在江南抗清失败之后,往山、陕等北方之地继续寻求机会。他对陕西的风土人情颇有好感。他说“秦人慕经学,重处士、持清议,与他省不同”。陕西在宋代因张载等人倡扬“关学”,为儒林骄傲。“重处士”即看重那些不做官而有真才实学者,“持清议”即具有普遍的正义感和公平心。顾炎武隐居华阴,看中的是这里既有华山之险,却又“绾彀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之便。”顾炎武在华山,最终没有能够练兵复国,大部分精力还是做了学问。

  除华阴王弘撰外,周至李中孚(号二曲)是顾炎武在陕西最好的朋友,二曲因其自号“二曲土室病夫”而称,也是清一代著名的经学家。二曲先生的命运性情颇像顾炎武的另外一位朋友,山西阳曲傅青主先生。傅青主坚决不做清朝的官,被人强挟往北京午门外朝金銮殿叩了一个头,便回返乡里。这李二曲也被康熙皇帝以博学鸿儒征召,他也不去,办法是反锁家门,任人喊叫也不开。

  顾先生从华阴远涉周至寻访李二曲,二曲闻亭林先生至,则开门迎揖,接下来便是尽日之谈。亭林与二曲,都是“处士”,两人的学术事业没有任何权力的借助,也没有任何传媒的张扬,以后却传遍天下,流播后世。显然,两人之学确实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顾炎武虽是江南人,若说他秉承关学,也有道理。国破家亡之际,披肝沥胆之交,惺惺相惜,亭林与二曲两位大师,其交谊远非寻常阿好之士可比。但是,亭林先生却拒绝了二曲先生对他的一个非常郑重的请求:为二曲先生的亡母写传。亭林之“博学于文”,并非是做一个卖文为生的“文人”,他对宋代刘挚所云“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命为文人,无足观矣”奉为座右铭。亭林通经济之道,从江苏往北方问学访友十年间,廉价购买了不少土地,以后,多获利市。有此基础,在为文方面,他便一丝不苟,根本不拿文章做活口之计。他将谢绝一切应酬文字的招牌挂在门口。二曲先生大概以为自己与亭林之交胜过管鲍,为挚友之母作传应该不在一般应酬之列,请托之际,却碰了钉子。顾的理由是:“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于经术政理之大,故不做也。”他还认为:倘若当年韩愈不写那些铭状之类文字,则可为后世之泰山北斗,遗憾的是韩愈未能臻此。圣贤之间的人情也还是难以完全脱俗,李二曲幼失父教,赖寡母艰难顾育成人,对母亲感铭五内,这篇传文,也看准了非顾亭林不求。在二曲先生一再敦请下,亭林颇感为难,但他最终还是没有写这个传,因为他自己的母亲死后,欲立一小祠尚未得。“若使不立母祠,而为足下之母作祠文,是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矣!足下亦何取其人乎?”

  大儒之间,以儒家教义为托词,似难辩驳。顾亭林非不重情谊之人,亦非曲为己饰之辈,在天地漂泊的际遇里,他立志“器识而后文章”,振衰起颓之倾,矫枉过正而已。李二曲也并未因此而与断交,据说,周至县如今还有一座“别顾桥”,是二曲送亭林的纪念。亭林谢绝了一切应酬文字,便将时间集中于学术,他的《日知录》,集数十年之功乃成,一物之考辩,一言之斟酌,累月经年。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入门之必读书。在“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的时代,他却表现出最为励扬奋发的精神力量。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副刊 00047 顾亭林与李二曲 2008-1-26 美术报000472008-01-26000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