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6版:画家
3  4  
PDF 版
· 沈伟画莲
· 沈伟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4月19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沈伟画莲
□罗 彬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
  沈伟画莲

  □罗 彬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

  莲属植物,是植物中起源最早的种属之一。据古植物学家研究考证,一亿三千五百万年以前,在地球上的许多水域都有莲属植物的分布,它在地球上生长的时间比人类祖先的出现还早。古老的莲生命力当然也极其顽强,植物学家做过实验,千年的种子经过适当栽培,仍然能够发芽,其清新气质不会因为时空变换而改变。

  由于诸多优异的品质,佛教的教义常常和莲联系在一起,关系之密切,几乎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

  莲生淤泥之中,犹如人生浊尘的世界,佛教要求人们不要受世间邪恶污秽的侵扰。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清芬依然,因此在佛经里常常将莲性比佛性。《大智度论·释初品中》云:“比如莲花,出自污泥,色虽鲜好,出处不净。”《四十二章经》云:“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污染。”所以,拯救世界的梵天是坐在千叶金色妙宝莲花上出生的。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都是坐于莲花之上,或手执莲花,表示佛是出自尘世而洁净不染的境界。

  莲的象征也因此给佛教传入后的中国文人以独特的感悟,古今诗人或艺术家,都有许多关于莲的创作,想要将莲的脱俗气质与世人共享。宋朝的周敦颐有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盛赞莲之美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直。”

  李白:“心如世上青莲色。”

  白居易:“似彼白莲花,在水不着水。”

  权德舆:“试问空门清净心,莲花不著秋潭水。”

  齐白石:“板桥辛苦木鱼声,是否南无念不平。料到如来修已到,莲花心地藕聪明。”

  以莲为艺术的审美对象,不唯中国所独有,但赋予莲如此多的内涵,并以此来寄托士人的思想,恐怕世界无出其右。所以中国历代文人不仅爱莲、赏莲,更爱写莲、画莲、育莲。明代王象晋《群芳谱》就收录了许多品种的莲花,如“并蒂莲”、“四面莲”、“金边莲”、“一品莲”等等。明文震亨的《长物志》也记载了古人如何把自然的荷花移到庭院的瓷缸之中,更提出缸中之莲,以异种为胜,所谓“观音、碧莲、重台”者也。并且,缸须五色官缸,不可种于“七石酒缸”,也不可种于“花缸”。

  沈伟兄爱莲,也赏莲,且精心育莲。以今日之居处,庭中设“五色官缸”,当然只能是奢望,但于伸出窗外的铁栅处,置古雅的瓷盆,等到“夜月红柑树,秋风白藕花”的时候,窗台上亭亭玉立,玉房吐蕊之后,就露出娇小饱满的莲房来了。本是无奈所设的粗鲁的防盗网,竟也平添了许多的风雅。沈兄乐此,年年不辞辛苦,寻花育种,就为这一季的风景。

  爱莲之深,知莲之切,画莲自然也异于常人。

  沈兄画莲,图式明显地超越一般唯美的莲科绘画,他笔下的莲房淡雅稚朴,隐隐地透露出元人钱选的笔墨意趣。但将这种细腻生动的莲房置放在抽象水墨的背景之中时,幽明显隐、惚兮恍兮,黑与白、明与暗,传统与现代就开始相互冲撞,从而造成强烈的视觉张力。面对这样的作品,或许会给有些人带来突兀感,因为它不循常理。既非传统意义上和谐的莲科绘画,又不似现代抽象水墨的深奥玄妙、神秘莫测,文化的历时性与共时性不再尖锐对立,反而契合无间、浑然一体。

  沈兄画莲的耐人寻味之处并不仅限于技巧,更在于它的境界,他的画,有着一种特别吸引现代都市中人的魅力,这种魅力的获得,既有赖于画面具有设计意味的构成感,也有赖于在充满现代感的画面中仍然能寻绎到古典的影子。

  这些画让我们欣赏的时候,似乎也在提示我们思索:艺术在进入当代多元格局之后,其表现内容和表达方式已经无法以简单的传统类别予以归纳,各种既有模式已相互渗透,并被立体化地运用,既产生出各种大落差、大跨度、甚或相对立的精神指向和风格,又变换出相互作用后在形式表象上的微度变化和内涵上的显著不同的丰富特征,而后者,则更多地存在于当今的艺术品格之中。

  新的不可替代的现实生活,将引导我们寻找到更适于表现它的多种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那些既有并且已被“原创”的图式和观念,会通过新一代艺术家无碍而智慧的重组和运用后,重新焕发出特别的光彩,其艺术表现的广度和艺术体验的深度,都将获得更大程度上的拓展。作为有美术史研究背景的沈兄,当然深谙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从古典的艺术中汲取营养,却并不以古画古,而是对古典的诗意进行着现代的艺术阐释。

  沈兄给他这批以莲为主题的作品取名为《浮象》系列,其中是否隐喻着沈兄的某种画莲旨趣,我非沈兄,自是不得而知。但所谓“象”,本是指各种信息的一种外在表露,所以有“物象”、“形象”、“意象”之谓。而“浮象”一说,则来自中医的“脉象”理论。脉有“浮、沉、数、洪、滑、弦、紧”等多种脉象,浮象是表证的主要脉象,表证是人体正气和外来邪气在肌表发生斗争而产生的一种症候。正气外出抗邪,势必鼓动脉管,从而形成浮脉。

  “浮象”由此而生吗?    

  丁亥夏初于武昌桂子山闲云堂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26 沈伟画莲 □罗 彬 中南民族大学美术研究所所长 2008-4-19 美术报000262008-04-1900019;48256DEA008181F54825742C00153B2D[]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