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开,是外出写生的大好季节。这次我选择的是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古建筑群——西施故里风景。这里曾是古越绝代佳人西施、郑旦的出生之地。四月里,粉墙黛瓦中绿意初探,青石板铺成的小路幽长宁静,庙宇重重,依山而建。遗存的粉墙黛瓦古民居中,典型的民间建筑结构,精美的构件,各种石雕、木雕的门扇、窗棂,安置在廊庑与回廊之间,恰到好处,井然有序。身临其间,犹如走进一座古典建筑的艺术殿堂。这一切都让孩子们画意盎然,跃跃欲试。
在这个创作过程中,那些天生擅长思维、擅长情感、擅长幻想的儿童,应该得到尊重。我们必须注意教学的多样性,教师应向儿童提出达到任何既定目标的选择性途径。同时,也要高度评价儿童美术表现的自发性,欣赏他们作品中蕴涵的思想、活力和愉悦。
在写生过程中,孩子们面对一个无限大的空间,一下子可能会觉得手足无措,不知从哪下笔。一开始不宜选过于复杂的景物,可以指导孩子挑一些相对简单的建筑如亭子,或是某个局部开始。这样,从简到难,逐渐发展到孩子能自己发现一些有意思的或是有兴趣的画面,从而展开描写。在为期三次的古民居写生中,第一次我们一般会指定画面,第二次则要孩子有针对性地选取,第三次则完全放开,让孩子自由选景。从有到无,对孩子来讲,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
同时,由于儿童艺术表现的巨大差异性,使得每个孩子的认知上有很大的不同。这样创造的自主空间越大,孩子的创造能力也越强。材料的多样性,表现方法的多变,使得我们的写生大大强化了孩子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突破了传统写生教学中过于强调技能技巧的局限。
采风课题的专一性和时间性保证了孩子们在写生过程中观察的深入性,儿童由于其视觉处在发展阶段,儿童写生画教学过程重在训练观察方法,写生的过程是儿童观察、分析、理解、概括的过程,是对绘画对象的体会和研究,手、眼、脑的并用,使儿童智力得到发展。
采风中使孩子初步了解古民居的建筑结构。在写生中,由于木楼阁榭结构复杂,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弱的学员,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所以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讲解和一些局部的示范。适当的引导,能极大地丰富他们的知识面。最关键的是,对于这些七八岁的小孩,怎么样很好地避开一些呆板的透视,运用孩子特有的绘画直觉进行作画。的确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如在郦修秀的作品中,我们能很好地看到她极强的线条处理能力,本来古戏台的梁柱结构十分繁复,又处在结构的暗处,的确给我们的描绘带来极大的难点,但小女孩很好地用了一些暗地白花的粗折线,很好地就处理了这暗部里的一切,粗细的比较又和旁边的屋顶形成一种很好的空间对比关系。(图1)
受到江南文人文化的深刻影响,一般江南古民居建筑都会出现大量的装饰。繁复细致的木雕、石雕、砖雕精美绝仑。但由于形体的繁杂,给孩子也带来一定的难度。在为期三次的采风单元中,我采用了在其间穿插了一些小练习的办法,让孩子单独去画一个局部,如一条龙,一只凤,或一个砖雕上的吉祥图案。
在陈佳浩第二次作品中,我找到了这个十分大的差别,应该说在他第一张作品中,还是存在着简和空的问题,但通过一些传统图案的学习后,在第二张作品,大量的龙头,漂亮的窗棂出现在画面上,而且画面宏大,层次丰富。对于一个才大班的小男孩来讲,这种原创的作品实在显得难得。(图2)
在此次下乡之前,这些孩子已接受过一系列的写生:从室内静物写生,盆花的写生,树木的写生,公园的写生。学员一定的基础性,保证了此次绘画课题的顺利完成。所以在此次绘画课题中,就不存在学员不会画树,不会画简单形体的问题。所以这里也提一提教学体系的问题——其实写生也好,其他也好,只有在完整的教学体系中,本着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才能在此过程中逐渐发现问题,逐渐解决问题,从而全面提高能力。反之,只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解决不了。
在黄玥的作品中(图3),画面始终存在着一种极强的节奏和韵律性,这种能力,是建交在一定的绘画基础上和一定的造型能力之上的。没有一两年的“玩画画”时间和基础,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强的画面处理能力。这种能力,其实在是一个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的成果体现。我们有很多家长都抱着速成的想法,希望孩子能在短时间内达到一种巅峰,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不现实。
培养孩子对古建筑艺术的热爱,树立保护意识。采风中的古民居是丰富的传统民间艺术的载体,保留着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文化特征,不仅可以深刻地感知可视或以固定程式出现的一些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更能生动地感知到一些濒临消失的非物质文化现象。这些是学生通过采风最易感悟的,也是学生增强传统民间文化意识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