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喜好书画篆刻,书画类报刊自然就被我十分青睐。
时下是网络时代,说起我等中年以上的人与纸质媒体的感情,恐怕30岁以下的青年人是无法理解的。《美术报》的前身是《大众美术报》,那是上世纪80年代初,《大众美术报》刚创刊,自己的月工资只有60多元,大手大脚的我买这买那本来开销不小,但为了订这份报,硬是把每年准备买衣服的钱换了下来,可谓对她“情有独钟”。后来该报因故停刊,我总感到是一种遗憾。90年代初,《美术报》的创刊,终于使我又与美术类报刊续上了缘。
掐指算来整整15年时间的情缘,《美术报》已经在我内心占据了很重的分量。回想当初,90年代工资虽然加了一点,但仍然不多,加上要养家糊口,生活开支就显得紧张。为了防止订报时囊中羞涩,所以每月到发工资时,平时不喜欢存钱的我会早早“存私房钱”准备订报费,一到年底就会毫不犹豫地拿上这些钱“交”到邮局——订阅个人喜好的《美术报》及其他书画类报刊。
10多年来,《美术报》一年一变样,3年一个大变样,每当新年第一份《美术报》送到我的手上时,总是被这张纸张好、书画印文齐全、印刷讲究又彩色的四开多版面报纸吸引住,真可谓是“不订不知道,一订放不掉”。现在物价上涨,报刊费也难免涨价,但我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在工作之余,我一面从报刊上汲取书画印文营养,一面投稿。在编辑的点石成金下,拙稿也经常见报,这使我对她有了更深的情结之外,也进一步增加了对书画印文的兴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与《美术报》等书画报刊,真是难舍难分,以致于有时报刊来晚了或缺少一期,我会立即向邮局查询或直接向报社补购。虽然一份报纸没几个钱且内容有限,但少看一期心里总会感到缺少点什么似的,何况我通过这个平台,进一步开拓了书画印文学习的视野,提升了对书画印品赏的水平,增长了对书画印作品的鉴别能力。一天,有一位收藏爱好者带来一幅署名为“陆俨少”的画要我帮助鉴定真伪,说是准备用几十万元买下它。这幅四尺整张的作品,我一看便知是赝品,伪造者是根据陆老的名作仿造而成的。但对收藏者就这样直截了当说可能并不能使他信服,因为他手上还带了一本所谓的“画册”,上面就印有这幅画。这时我就想起了不久前的几期《美术报》上专门介绍过陆俨少作品的有关知识,便翻出来让他看,同时给他分析陆老作品的独特风格,接着又给他讲述时下伪造假书画、假画册的几种常见手段。通过多种过硬的证据,终于帮他避免了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为陆老也挽回了一次名誉损失。类似要我鉴定书画的事,我已碰到过好几例。每当此时,我除了用以前和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分析外,就是把《美术报》等书画报刊上看到的知识性文章拿出来让他们看,一起辨别真假。
说到这里,使我想起了这样的事:长期以来,社会上好多所谓“玩书画”的人,说起来他们可能还是个什么会员乃至什么协会的长,平时只知道关起门来“创作作品”,却舍不得花几个钱订阅书画专业类报刊学习补充营养。真不知道他们是如何了解各地书画信息、开阔创作和欣赏眼界的?也真难以想象他们的实际能力究竟有多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在单位还是在家里,我确实都有网络新闻可看,《美术报》等专业类报刊也在出版纸质版的同时推出了网络版,可每年的纸质报刊我依然是照订不误——尽管订价不菲,因为几十年下来已经与纸质报刊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同时养成了拿在手里翻看白纸黑字彩色图片的习惯,总感到网络新闻太虚拟,没有像看到纸质新闻那么心里踏实。其实我们看一下《美术报》的发展就能知道,很多她的忠实读者的心情都和我差不多,尽管网络新闻很发达,但依旧舍不得这份纸质报纸。不是吗?这两年报纸不断扩版,纸张印刷越来越好,订户不断增多,不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美术报》不但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为社会普及书画印知识贡献力量,而且在伸张正义、服务群众并向社会献爱心方面,也作出了积极贡献。从开办鉴赏班,到揭露书画诈骗活动,从为英雄教师殷雪梅捐赠活动,到为2008年大雪受灾地区捐赠活动,再到为四川汶川赈灾活动……每次活动的开展,是那么的及时,那么的真诚,活动之广、影响之大,大受百姓叫好,也深受书画工作者好评。也正是由于《美术报》等,使我进一步懂得了艺术应该为谁学为谁服务的道理,懂得了怎样回报社会,懂得了怎样奉献爱心。因此,每当《美术报》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只要有可能,我也总是积极参与……
《美术报》,是联结我与书画印文艺术的纽带,我与她的情结已经难以割舍。
2008年5月30日于翥达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