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8版:赏析
3  
PDF 版
· 莫伊申科眼中的战士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6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莫伊申科眼中的战士
■王 川
  对中国美术界来说,莫伊申科的名字出现得相对滞后。尽管他出道很早,在1947年就因创作了《多瓦托尔将军》一画而声名鹊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他大红大紫、如日中天的时期,画出了很多佳作。与著名的军事画家苏里科夫、瓦斯涅佐夫、格列柯夫、约干松等人相区别的是:他虽然是一位军事画家,却不是一位军史画家。他以一种独特的角度对战争和军事进行选材,特立独行地进行创作,在题材和形式上进行的探索令世人瞩目。在前苏联,因为莫伊申科的风格卓然,不从众法,对他的作品一直存在着褒贬不一的评价,对他画作的争议从未止息过。

  与世界上很多军事画家一样,出生于白俄罗斯的莫伊申科也当过兵,有过战斗的经历。二战爆发的时候,他正在列宾美术学院读书,战斗的号角一响,尚未毕业的他立即投笔从戎,参加了骑兵部队,举着马刀四处征战,直到战争结束,他才又回到母校继续他的学业。这一段非凡的戎马生涯给予了他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从此就与战争题材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莫伊申科也画其他题材的画,但他最重要的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画家,他的很多作品都是取材于军事题材。他在列宾美术学院主持着一个军事画的工作室,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军事画。他不仅画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也画国内战争时期的题材,他的画作中大都以骑兵为主要形象。他的很多名作画的都是骑兵。

  画骑兵当然不是莫伊申科个人的专利,有很多画家也都以骑兵为题材。前苏联著名的军事画家格列柯夫一生就以红骑兵为题材,画出了300多幅如《红骑兵的号手们》这样的杰作。莫伊申科笔下的《第一骑兵团》也是国内战争时期布琼尼领导的红骑兵,也是同样骑在马上的战士集群,但他的表现手法却是与格列柯夫有所不同,他用更加奔放、更加生动、更加富于激情的笔触和色彩,而作了更加大气磅礴的描绘。莫伊申科还有一幅《红军来了》,还是选用同样的题材,却是用更加富于形式感和表现力的艺术手段,使这幅作品不仅成为他一生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成为前苏联画坛上骑兵画最杰出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上是一群骑着马呼啸而过的红军战士,他们疾驶着通过一座村舍,画面上没有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有的只是犹如疾风暴雨式的行动。莫伊申科用无比娴熟的技巧,用刮刀代笔,以一种大写意的奔放手法来完成了这一画幅,整幅画上充满了强烈的动感,紧张急迫,气势逼人,非常具有表现力,而且具有现代感。这幅画为他赢得了非凡的荣誉。

  战争年代在莫伊申科的生活中留下了终生难抹的深刻印记,他以此为题,在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之间完成了一套《战争年代》的组画,共由4幅画组成。除了《红军来了》之外,还有《甜樱桃》、《同志们》和《胜利》。这套作品的创作时间很长,一直经历了9年时间,题材包括了国内战争和卫国战争这两部分,表现的手法也有所渐变、有所区别。《甜樱桃》虽然也画的是骑兵,但却不是战斗的场面,而是在战斗之后的休憩。在城市郊外的草地上,躺卧着一群骑兵战士,他们疲惫地倒在地上休息,显然刚刚经历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画面上唯一一位没有躺着的战士手捧一把甜樱桃,手捏一颗送进嘴里,似乎正在深思。这样一种带有抒情意味的军事画作,在当时来说是一种突破,是一种创新,是对那种尸山血海式厮杀场面的一种反驳,而着眼于表现处于战争状态中人的内心世界,这和前苏联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价值取向是一致的。

  但是,莫伊申科所作虽然不同于传统的军事画,不同于传统的戏剧性故事场面,但他的作品中有时也会有故事,同一组画中的《胜利》就有着一种戏剧化的场面。画面中是两位战士,其中一位正在攻进柏林国会大厦的一瞬间,突然中了敌人的子弹而屈身倒下了,他旁边的战友赶忙把他抱住,聆听着窗外传来胜利的欢呼声。这种悲喜交加的戏剧性镜头,到了莫伊申科的笔下就没有被敷衍成一幅如同《攻克柏林》的历史画,而是用他出色的艺术技巧,见微知著,小中见大,使形式感超越了主题而成最令人注目的主体,并使形式给人以最强烈的冲击。

  最令人叹服的是莫伊申科对油画形式感的突破,他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油画的个性化形式。他笔下的油画或像版画,或像插图,用光和用色永远在发生变化。他完全根据画面的需要,率性地处理各种黑白关系和光影效果。他不考虑固有色,不介意光线的入射角,不考虑环境色,只关心画面的艺术效果。他的画中,黑白关系的转换非常突兀,有时深色的头部被衬在明亮的背景中,然而下肢又转化成了亮白,为的是脚下踏着深黑的土地。有时人物的头部如同逆光般灿烂,轻薄透明,而下身却又沉浸在墨黑如黛的阴影之中。为了衬托出黝黑而粗壮的手脚,他可以毫无道理地把手脚周围的环境画得雪白。为了画面效果的需要,他甚至随意制造阴影来突出主要人物。他借鉴了版画黑白转化的手法,以黑衬白,以白衬黑,阴阳的变化无穷无尽,时而如同被追光打着的舞台演员;时而如同纪念碑般伫立着的群像;时而如同黑白版画式的简洁概括;时而甚至如同中国的汉画像石或水墨画。他熟练地驾驭着这一套只有他自己才能掌握的手法,纵横捭阖,淋漓尽致,尽显出只有大师才能有的从容和自如。

  莫伊申科的出现对于前苏联画坛来说无异于一阵旋风,他根本性地改变了前苏联传统的写实手法,使人们惊呼:“原来油画还可以这样画!”他代表着在十月革命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画家对形式的追求,他们渴求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能有个性的表现。沉重的军事题材到了莫伊申科的笔下已经变得不那么沉重了,甚至出现了抒情和忧郁,莫伊申科还往他的作品里加进了种种诸如象征、暗示、隐喻的元素,从而富有个性色彩。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赏析 00048 莫伊申科眼中的战士 ■王 川 2008-6-28 48256DEA008181F548257472004199A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