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3版:美育
3  4  
PDF 版
· 6月,毕业进行时
·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框架的建构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6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框架的建构
■浙江莲都区天宁中学 陶华峰
  从目前中学美术教育欣赏课的现状来看,存在对美术欣赏课缺乏重视的现象。教师在美术欣赏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审美水平,应该成为美术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而美术欣赏课能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这是值得美术教育界的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一、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

  以往的美术欣赏课,教师授课中注重的是知识量的输出,学生是知识的容器。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但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学气氛沉闷。以致于欣赏课不好上,学生不爱听。究其原因,主要问题是不明确谁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欣赏课上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教师“一言堂”的做法使学生的思维、想象受到限制,激发不起学生进行再创造的欲望,久而久之学生对欣赏课产生了厌倦的情绪。

  教师对教学进行设计时,应该首先考虑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空间,考虑如何将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让学生与作品直接进行交流。成功与否要看欣赏者的情绪,情感投入的程度,欣赏主体(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收获。学生只有主动地、自觉地与作品进行直接接触,才能真正感受到欣赏带来的乐趣。有一个学生在欣赏《蒙娜丽莎》那一幅画时说这样的感受:当心情好的时候看这幅画时感觉画中的笑很美很甜,当心情不好时感觉画中人物在嘲笑自己。这就是学生最本能的审美能力。由此看来,必须使学生真正成为审美主体,成为欣赏课的主人,才能调动其创造意识。

  二、建构教学主体框架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教师的首先任务应是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安排具体的教学活动、教学环节;课上讨论什么内容,哪些问题是要引发学生更进一步思考的,总之,要构建一个使全体学生都能投入欣赏课内容、并进行创造的教学框架。

  当然,教师还应在内容方面作充分的准备,其中包括学生欣赏前应具备的知识。如首先要了解作品的相关知识,要了解画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等,进一步了解艺术家的生活经历、个人气质的形成等,才能更深层地向学生传达作者和作品的详细知识。

  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一样,是人类高级的、复杂的、特殊的精神劳动。主体(欣赏者)与客体(艺术作品)进行交流时,主体通过对作品的感知、体验、分析、判断而得到审美感受,运用检验、记忆、联想获得艺术知识,通过理解感悟作品深邃的内蕴,在欣赏过程中必然提高其创造性和艺术的鉴赏力。

  三、美术欣赏是一个无限创造的过程

  美术作品是人类创造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它代表着某个民族、某个时代特点的宝贵财富。艺术家把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对生活的感受,运用艺术特点的语言,表现出具有强烈个性的独具魅力的艺术品。所以,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相互推进的。

  美术作品的形象、色彩、构图吸引欣赏者的视线,作品或激昂或平静,或柔和或强烈,使人震撼,作者的情感、情绪、思想、意识从作品中宣泄出来。欣赏者边看边思考,根据自己的阅历、检验理解作品,去改造创造审美形象,使艺术作品带上了独特的个性创造印记。蒙娜丽莎只有一个,但在欣赏者眼中,蒙娜丽莎是各种各样的,这就是艺术的“二度创作”。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美术欣赏课也是美术创造课。

  在美术欣赏过程中离不开想象,美术作品提供给欣赏者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欣赏者观看作品时,已经加入了自己的东西,用自己欣赏作品过程中产生的想象和联想,去丰富作品和补充作品,这也是对作品的再创造。随着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作品在欣赏者眼中发生了改变,对作品的认识重点有所不同,每一次欣赏时欣赏者的情绪、心态也都不一样。因此,美术欣赏更是一个无限创造的过程。在欣赏的过程中,欣赏者的眼睛得到了训练,心灵得到了净化,艺术修养得到了丰富和提高,更重要的是不断激发起人的自信心、崇高感,进而领悟人生真谛。

  总之,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探索培养学生创造性方面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尝试构建新的教学框架结构,努力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欣赏环境,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感受艺术作品带给自己的美感力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目标。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美育 00043 浅谈美术欣赏教学框架的建构 ■浙江莲都区天宁中学 陶华峰 2008-6-28 48256DEA008181F54825746C004EABB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