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中国总裁齐红儿说过这样一句话:“北京年度拍卖的开局令人意外。坚守中国书画的北京永乐以‘佳士得’商标作为品质保证,且前4次傅抱石作品均有成交佳绩。然而并不理想的成交情况令业界心忧,尤其是得到傅抱石之子傅二石、书画鉴赏家萧平双‘加持’的傅抱石《海天落照图》空叫至750万元流标。今年,5月中旬前上拍傅抱石款作品181件,成交67件,成交价最高者是中国嘉德春拍的傅抱石1945年作《瀑泉双流图》立轴,成交价是560万元。‘傅抱石’在拍场动辄千万元的场景有些模糊了。”
齐总裁的“‘傅抱石’在拍场动辄千万元的场景有些模糊了”,可谓点出了问题的所在,市场的冷热,不是以操盘手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尤其是在艺术品市场趋向理性、成熟的今天,任何人都不可能持久地操纵市场;且在非理性市场格局里演绎出的“一路走高”神话也将因“周期”和“解密”而渐渐显现其无奈的疲软,甚至,越是经过专家的“加持”,其结果越是事与愿违;特别是由有“劣迹”的专家来“加持”的名家作品,即使是精品佳构,也会被买家疑似为赝品而遭遇厄运的劫难。这一点,是有事例为证的。
一篇《“张大千”受冷落 “傅抱石”少人问——春拍会杂项拍品拔得头筹》(2008年6月17日《兰州日报》)就有“傅抱石的《仕女图轴》、张大千的《人物轴》、黄胄的《驴图轴》等名作出人们意料,竟然没有买家举牌应价”之叹。这格局,与中国嘉德公司2007春季拍卖会推出的《静观居藏傅抱石张大千精品》专场10件作品,全部成交,成交率100%,每件拍品都超过100万元,成交总额3040.8万元;其中傅抱石的《布施图》立轴以571.2万元成交的情形完全是冰火两重天。
北京永乐在业界的口碑是好的,我与北京的同行都曾就永乐的经营理念和历次推出的拍卖会交谈过不少,感觉是值得信赖的。至少,在我鉴伪的笔下,好像还没有“触及”过永乐。虽说傅抱石作品的天价都不是产生于永乐,但永乐的拍卖数据,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真实可信的。据我了解,先前一些上千万的拍卖业绩中,难免有很多水分,甚至不乏假拍、假成交的现象。
应该说,假拍、假成交的现象使得很多趋向理性的买家闻“傅”止步,大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傅画的余悸。
傅抱石是20世纪为数不多的杰出山水画家之一,但他又是一位早熟的画家,风格确立很早,从上世纪40年代到他去世前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他的笔墨语言符号一如既往,在图式上,除了写生作品有一定新意外,余下的大多是程式化以及“领命”类的创作。这一现象,不独是傅抱石,自明清以降的文人画家基本上都是固守一种笔墨语言和大致相同的构图模式,名曰创作,实则是不厌其烦的重复再造,一生都在亮功夫,美名其曰不断完善和尽善尽美。
再言之,一个画家的一生创作,不可能幅幅都是精品。此前一些拍卖公司推出的某某某精品“惊现于世”之类的拍品,除了赝品外,很少有几幅有特别之处,水平都很平平,甚至很低劣。因此,我劝各位买家不要为某些媒体上的“惊现”二字所迷惑,要奉行他“惊”我不惊的原则,面对这类拍品,多请教行家高手、多比较、多思考;尤其是在拍卖会现场,千万不要为此起彼伏的举牌氛围所左右,更不要为拍卖师那些善于挑逗性语言的“魅力”所感染。
“拍场动辄千万元的场景有些模糊了”,这话是一个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