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在数千年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品格和艺术特征,也树立起独立的品鉴标准,概括起来就是笔、墨、形、神、意和诗、书、画、印、情十个字。
笔:即指用笔,南齐谢赫在“六法”中就已把“骨法用笔”列为重要的品评标准。用笔不仅要遒劲有力,而且须充分表现物象的形态和传达作者的情感。墨:指墨法,也包括色彩的使用,要求有干湿浓淡的合理变化,否则为死墨,缺乏生气。形:指图写物象的完美、准确、和谐等理想化表现,同时也指画面整体构图的完美适当。神:指所表现的艺术形象是否鲜活生动。意:即画面所传达的意境美,须使人回味无穷,浮想联翩,大有余音绕梁之妙。诗:读画如读诗,如苏东坡读王维画“画中有诗”,就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另一方面也指画上題诗,所谓“画写物中态,诗传物外情”,题诗是对画面的充实,也是作品引人入胜的重要指标。跋文也属此类。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画中用笔犹如作书,即“以书入画”,文人画家对此特别看重;二是指画上题跋要根据画面需要而选用合适的书体和体现精湛的书法水平,而且尽量做到书风与画风相协调。画:已如前述。印:画上用印有名章闲章两类,名章以示信,闲章以申志,也是对画作内容的伸展和补充;同时,钤印的颜色和位置,对画面章法能起到重要的调整平衡作用,印文内容和风格也有助深化画作的意蕴。情:无论是诗文、书法、绘画、印章都要能传达出作者情性,而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摆设,临楮挥毫,必情动于衷,形而为画,发而为诗文,记而为书,敷而为印,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观众,才经得起细细品味。
这就表明,中国传统绘画不仅强调画家的技法素养,而且更强调画家多方面文化修养的重要性,这无疑大大提升了中国画的品鉴层阶和收藏价值,如果只从画面表层形象定位中国画,则无论对画家、鉴赏家或收藏家,永远只会是一种不得其门的高风险作业。
品鉴的不当自然会带来收藏的烦恼。当代不少经历尚浅的收藏家(特别是民间私人藏家)好不容易花大价钱买得的古代名家作品,结果真伪莫定,或者根本就是赝品;也有的在风头上收藏的当代名家作品,几年后贬值了许多等等。这样支付高额“学费”的事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一是在收藏方面经验不足;二是缺乏品鉴能力;三是盲目性大,有的甚至成了追星族,只听不看;四是个别人过于自信,不愿虚心向专家求教,有的甚至为了顾全自己面子而听不得否定意见;五是只问真假不辨好坏,这也是当前收藏界一个极大的误区。
名家画的造假(包括代笔)历来有之,特别是同时代高手的造假有的已根本无法判定,宋代的鉴定名家米芾就发出过“寄言好事但赏佳,俗说纷纷那有是”的慨叹,一个劲在真假方面钻牛角尖,就会削弱我们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能力;即使对“伪好物”,历来也被收藏界视为有价值的藏品而不轻易弃去。因此,品好坏应该是比定真假更重要的一项工作,特别是真正有鉴定能力的专家非常稀缺的今天,收藏家们应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提高辨别好坏的能力中去。以开口就“假”来标榜自己的鉴定水平,实在是学术浮躁的表现,真犯不着藏家们为之烦恼的。
要提高辨识好坏的能力,首先须对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特色和深厚内涵有充分的把握,对古今名家的艺术经历、风格特征和各方面的修养有全面的了解,从宏观上树立起标尺;其次要利用各种机会多看名家真迹,因为最精美的印刷品也不可能向我们提供完全真实的信息,只有通过对真迹的多看细品,才能切实提升你的品鉴水平,这是比听多少次专家讲座还有效的办法。细品就要深入,从画面的每个点画到题跋、印鉴,都不能轻易放过,从作品的物质层面到作者的精神层面都要了然于心,日积月累,你就取得了品鉴的发言权,你就是一个成熟的收藏家,也只有到那时,你手中的藏品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拥有和财富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