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8版:赏析
3  
PDF 版
· 蒙克的呐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9月20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蒙克的呐喊
■王 川
  如果要想知道挪威的美术,不必去全国,只要去看一个人就行了,他就是蒙克。

  一如易卜生之于挪威的文学,格里格之于挪威的音乐,爱德华·蒙克已经成了挪威美术的代名词,这位奇才怪杰卓然独立于挪威众多美术家之上,把挪威的美术推到一个世界的高度。蒙克是一位特立独行的画家,在他之前和之后的挪威无一人能像他那样具有巨大影响,他是20世纪挪威绘画承先启后的人物,他的绘画不仅影响到本国的画家,而且成为德国表现主义的精神领袖。蒙克已经成为挪威的国家艺术品牌,足以令任何一位挪威人骄傲。

  早在去挪威之前我就多次看过蒙克的大量原作,1982年,当“挪威蒙克绘画展览”在北京展出时,我就有幸成为其中的观众。后来,“蒙克画展”于1997年秋天在上海博物馆举行,我又有幸参加了隆重而简短的开幕式,与前来剪彩的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相距咫尺,对面而立。坦率地说,我并不喜欢蒙克的绘画,相信绝大多数的观众也不喜欢。事实上,蒙克并不是为了愉悦观众的视觉去画画的,他的那些画很难取得观众们的欢欣。他生前就宣称:“我们的追求高于只拍摄自然景观的摄影师。我们不想绘制漂亮的图画挂在墙上装饰房间。我们要创造,至少也要奠基一种有益于人类的艺术。这种艺术引人入胜,它发自内心深处。”又说:“我们不应该再画室内的阅读者和编织女了,而应描绘那些能够生活、呼吸、感觉、受苦和爱恋的人。”当他发布这一宣言时还非常年轻,这一观点确立了他一生的信念,这一信念他终其一生都没有放弃。但这样也导致了他的一生备受指责。

  蒙克的那些非凡作品主要陈列在蒙克博物馆里,这是世界上收藏蒙克作品最重要的博物馆。根据蒙克生前的遗嘱,他的全部作品无条件地捐赠给奥斯陆市。这笔巨大的遗产包括1200幅油画、4500幅素描、1800幅版画、6件雕塑以及大批的工具、笔记和书籍等,奥斯陆市以这笔难以价估的遗产成立了蒙克博物馆。此外,作为国家的形象,奥斯陆的国家美术馆也收藏着一批蒙克的作品,它们组成了一个专室。人们来到这里,主要是看蒙克。

  《呐喊》是蒙克最重要的代表作,就是这幅画,确立了他是“丑恶事物的画家”的争议性地位,但也确立了他“表现主义之父”的不朽地位。这幅画并不大,高度只有84厘米,而且也不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是油画,它甚至都没有被画在画布上,它是一幅画在木板上的蛋彩画,颜料画得非常稀薄,几乎是用一种平涂的手法来草率完成的。它与传统观念中的油画技法相反,画面上没有人物的素描关系,没有明暗关系,没有严谨的结构。画面的主体是一位正在蒙着耳朵作恐怖地喊叫的人,他(她)的性别不清,青绿色的脑袋上毛发全无,脸形像个骷髅,双眼和张着的嘴都大如空洞。他的身材瘦削嶙峋,衣着不清。在他的背后,是一座通往不可知远方的桥梁,这是否就意味着通往死亡之路?画家别出心裁地在空中画出了如同火烧一般的晚霞,以及扭动旋转着的海岸风景。整个画面充溢着一种躁动,也通过那个极度恐惧的人物使画面充满了一种孤独寂寞的情绪,它留给人们的不是宁静和美丽,而是扭动和不安。

  蒙克通过他的画想呐喊些什么?这是任何一位观众和评论家都关心的问题,为这个问题整个世界争论了100多年。作为一位表现主义的画家,蒙克当然不可能在画中仅仅表现个人的感觉,他必然要通过这种独特的画面告诉观众些什么。然而蒙克这幅画在不同人的心底却有着不同的答案,它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精神状态的不同而有着差异,每个人都试图从自己的角度对这幅画进行分析,但结果只是又增加了一种分析而已,这样就使得这幅画成了一个百年神秘。

  在博物馆里,给人以压抑的还不仅仅是这幅《呐喊》,环视周围,有赤裸着的丑陋女人《圣母玛利亚》,有阴森恐怖的《吸血鬼》,有幽蓝色的《母亲之死》,有《船舵上的死神》,还有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即使蒙克的自画像,也是忧郁地蜷缩在阴暗的一角,自怜自叹。他们集成了一个庞大的丑恶群体,在向观众、向世俗、向一切的不平发出刺耳的吼声。

  蒙克其他的画也不见得比这幅画更加明朗。他一生画了很多女人,然而这些女人也不能算得上是美丽漂亮。即使是他命名为《青春期》的一幅重要作品上,坐着的那位裸体少女体态瘦削,胸部扁平,面容憔悴,她惧怕似地夹紧了双腿坐在床沿上,灯光投射在她的身上,在身后拖出巨大的阴影,整个画面充满着一种恐怖的气氛。而他相当认真地创作的那幅《病孩》巨作,则创造了挪威绘画史上最受讥讽的纪录,有人当面骂他是“骗子画家!”他那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的《圣母玛利亚》中的圣母形象,竟然全身赤裸,披头散发,面容丑陋,头上戴着一顶世俗的圆形红帽,就像一位街头淫荡的妓女。蒙克的画面上不是拖着长长的阴影就是有着深黑的背景,或者就是冷冷的色调和丑陋的形象。他画的人物几乎都是悲哀孤独、阴冷忧郁、脸上没有笑容。

  蒙克是一位乖僻而忧郁的天才,一生中饱经忧患。他的父亲是一位下级军官,收入有限,家境并不宽裕。他幼年丧母,姐姐被肺病夺去生命,妹妹又患精神病,他自身又受病魔的侵害,童年时代的不幸对其一生的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他终生未能摆脱那些忧伤的记忆,一直处于一种敏感而忧郁的心态当中。他在45岁时自己也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到哥本哈根的一个疗养院休养,病愈后回挪威隐居。这一系列的灾难和不幸给他的心理以极大的打击,使他的内心发生了严重的扭曲,更是影响到他的精神状态和世界观,并且通过那些变态的艺术表现出来。在法国留学期间,他在研究印象主义画法的基础上,转而对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发生兴趣。他发现线条和色彩有强烈的表现力,试图用它们画出活生生的人们,他们的呼吸、感觉、受苦受难并彼此的相爱。

  蒙克当然不是世界上第一位描绘丑的画家,在他之前的罗丹已经因他那件《老娼妇》而受尽指责了。北欧也有着描绘丑的传统,比如那能在海上喷吐毒液和毒雾的长翅膀的毒龙,比如那藏在深山老林里的长鼻子的山精树怪,都是丑的形象。易卜生的戏剧中一再出现愤世嫉俗、孤独内向的“人民公敌”,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已是丑的人物。挪威长期是一个偏远而落后的国家,孤悬于世界之隅,但近代的工业革命又逼近它,给它以影响,从而在国人的心底造成了巨大的反差,促使人们产生心灵的异化。蒙克的艺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他把生活之丑转化成了艺术之美,他通过他的作品告诉人们:美并不是漂亮和优美的同义词,丑,也可以被表现得非常精美。蒙克的《呐喊》是代表着所有被压抑在社会底层的人向这不平的社会发出呐喊。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赏析 00048 蒙克的呐喊 ■王 川 2008-9-20 48256DEA008181F5482574C7000D555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