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美术教育的重视,是推动美术事业发展繁荣的源动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美术教育事业进入了开放、富有探索精神和实践活力的新时代。
久旱逢甘霖,
美术人才似雨后春笋
1980年初,四川美术学院全校总动员“向77级油画尖子们学习”,全校停课,专心为即将到来的全国青年美展搞创作,为四川美院争光。
这是一道非常奇特的历史景观。它的起因却是因为在1979年“建国三十周年全国美展”,也就是“文革”之后的首届全国美展上,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几件震撼人心的作品,竟出自几位四川美术学院的学生之手!评选更是出人意外,四川美术学院学生高小华、程丛林、王亥3人的《为什么》、《我爱油田》、《1968年×月×日雪》、《春》4幅油画作品,都获得了那届全国美展的油画二等奖,同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高小华、程丛林、王亥3人是四川美术学院77级、78级的同学。在校期间参加全国美展并一举博得大奖,这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社会背景下,造就出来的一批特殊的人才。除了这三人,四川美术学院77级、78级的同学还有罗中立、何多苓、张晓刚、叶永青、杨谦、周春芽、陈安键等,毕业后均名震美术界。
这些人都是在30年前那场不同寻常的高考中改变自己命运的。而这只是众多被改变命运中的一群爱好美术的人而已。事实上,30年前那场高考可谓开启了中国美术发展的新纪元。参加“文革”后首次高等美术类考试的考生,年龄层次差别很大,身份也很特殊。他们中,有的来自工厂和部队,有的是插队知青,还有少数的应届毕业生,在考取美院之前,身份大多是基层的美术工作者和爱好者,有的则是工厂和部队里的美术宣传工作者。他们对美术有着很高的热情,对美术学院有着各自的向往,从而也坚定了他们到美术学院深造的决心。
当年77级、78级的学生,现如今大多都已身居一线,其中不少成为各大高等美术院校的院长、系主任或学术带头人,在今天的美术教育事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其中有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吴长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中国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曹意强、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上海书画出版社总编辑卢辅圣以及黄永砯、朝戈、杨飞云、王沂东、吕品昌、杨奇瑞、赵奇、陈云岗等一批知名艺术家。
建设大美院,
增设专业适应社会发展
早期的高等美术院校,由于招生和报考人数相对较少,一般只有国画、油画、版画、雕塑、工艺美术几个专业。改革开放的30年间,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与美术相关行业的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早期的几个专业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某种程度上要求从业者更具针对性的专业素质。
1978年刚开始拨乱返正、改革开放之时,工业产品并不丰富,人们对设计几乎没有概念。同时,艺术形式随着时代发展的进一步多元化,也迫切需要专门从事材料、观念研究的专业与之相对应。2000年前后,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为代表的高等美术院校,为了应对更高层次的社会和创作需求,开始陆续扩展出更为多元化的设计专业、新兴媒体专业。而随着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和动漫产业的发展,动漫、摄影、景观等新兴专业,正逐渐成为近年来的热门专业。
如今,艺术设计在几乎所有高等美术院校的专业中,都占有近60%的比重。自这个专业,几乎遍及了全国所有的高等院校。不少院校也在早期史论专业的基础上,扩展出了艺术管理、文化遗产保护、艺术教育,以及热门的艺术经纪人、策展人等理论人才培养专业。
大学之大在于学术。为了保证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的质量,进入2000年后,各大高等美术院校纷纷将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作为教学的重头大戏,在举办本科交流活动的同时,也积极促成了一系列以研究生为主题的展览和研讨活动。这其中像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地之缘”、“五谷杂粮”,西安美术学院举办的“长安论坛”,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学院之光”等,都是以此为出发点举办的活动。
高等美术院校的扩招,一定意义上刺激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不少县市纷纷开办美术学校或美术基础教育基地。像杭州七中、青岛六中、南京宁海中学为代表的一批学校,积极与各大美术院校结成合作单位,将美术特色教学办得有声有色,为美术院校输送了大量优质生源。 (下转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