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藏品也可以是一把笤帚
有意思的是,这些旁人眼里很深奥的华人收藏家说起自己的收藏都喜欢用“杂”来形容。
著名收藏家王世襄就说自己过去只买些人舍我取的东西,通过它们来了解传统制作工艺,辨正文物之名称,他说:“我只是用几元或十元的价格,掇拾于摊肆,访寻于旧家,人舍我取,微不足道。有的可能很珍贵,有的可能只是一把破笤帚。”在王世襄看来,一件东西是否值得收藏“一凭直觉;二见实物,在手里面把玩体会获得感性体验;三要搞清楚是怎么制造出来的,看清楚其机理和内部构造;四是要研读相关文献。”
收藏藏品未必要以经济价值衡量,有的或许看重的是研究价值,有的或许看重的是欣赏价值。杨休先生就说自己的很多藏品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从废品收购站里“淘”来的。央视《百家讲坛》的明星收藏家马未都也认为,收藏的目的是“为了给千年的文明以一个坐标”,“收藏不是为了聚财,而是为了教育,金钱的乐趣是瞬间的,文化的乐趣才是永远的。”
鉴宝能不能用上高科技
在以“藏”会友的过程中,华人收藏家们对收藏界存在的一些问题也进行了探讨。对于现在的赝品泛滥,张宗宪认为与收藏界的投机不无关系:“现在市面真的东西太少,一本拍卖图录寄来,我看不出几件是真的,偶尔的几件真货,也不是用来卖的,而是借来摆摆风头、吸引眼球的。”张宗宪同时指出现在收藏界风气很不好,买家心态很浮躁,大都为生意而来,所以常见会出现“一件宝贝今天买来,两三天后就出现在别的拍卖行”的情况。
马未都对收藏界的一些不良现象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我们把艺术作为投资标地,那么出事情是迟早的事”。他同时提出,有人利用高科技制假,为什么不能以高科技来治假呢?“在今天道德缺乏约束的情况下,许多鉴定机构不能保证鉴定人员的道德水准,能够不被重金所利用。”所以马未都很希望能看到有“不掺杂人的因素”的科技鉴宝方法。
对此,著名书画家、鉴定家陈佩秋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于文玩的鉴定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帮助,比如瓷器的鉴定,就可以使用科学仪器,来确定它大致的年份,而书画的问题则比瓷器要复杂的多。
对整个收藏生态,这些收藏家和文化人在肯定的基调上也给予了一些建议。著名学者余秋雨认为在中国做收藏家很辛苦,因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一种非物态化的形式,和收藏的距离比较大。宋代李清照夫妇就是例证,因为收藏而经历了悲剧人生”,余秋雨觉得相较于“宫廷收藏”,“私人收藏”还存在不少问题,虽然很火热,但理论水平偏差。丁绍光先生则以“收藏”为例谈起了后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问题,他认为,现在的收藏家应肩负着文化走向的责任,要做真正的艺术爱好者,支持文化发展,而不只是把收藏当作增值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