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0版:赏析
3  
PDF 版
· 那双目击战争的眼睛(上)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1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那双目击战争的眼睛(上)
沙飞与罗伯特·卡帕
□储楚
  沙飞(1921—1950)广东省广州市人。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创始人,1935年加入上海摄影团体———黑白影社。1939年沙飞任晋察冀军区宣传部新闻摄影科长,这是解放区最早的新闻机构。沙飞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拍摄大量反映纪实与抗战的摄影作品,有《鲁迅先生最后的留影》、《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白求恩在做手术》、《塞上风云》、《向敌后挺进》、《收复紫荆关》等。1943年在一次转移中,为保护底片身受重伤。由于他长期奔波在战斗第一线,目睹许多日寇的残暴行为,精神受到刺激,1948年,到石家庄和平医院疗养。1949年在疗养期间,失手杀死日籍主任医师津泽胜,被华北军区政治部军法处判处死刑。1986年北京军区军事法院宣布撤销原判决,为沙飞恢复军籍、党籍。

  罗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13-1954)匈牙利人,生于布达佩斯,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战地摄影记者之一。曾在柏林求学,后到巴黎当记者。由于他的摄影作品受到一家摄影杂志社的重视,他便被委派到战地进行采访。在1936年到1954年期间先后报道过西班牙内战、日本侵华、北非战争、意大利战争、诺曼底登陆、法国解放战争等。在这些战争中他拍摄了大量闻名于世的摄影作品,如《西班牙战士》、《诺曼底登陆》。1946年,卡帕与西摩、布勒松在纽约组成了“玛格南”摄影通讯社,他们以忘我的热情,甚至不惜以鲜血和生命深入到第一线去拍摄,为新闻摄影的形式和内容树立了新的典范。1954年,卡帕来到越南战场。他用照相机反映了《越南的悲剧》(卡帕的最后一幅作品题目),不幸误踏地雷身亡,时年41岁。

  在摄影史中,如果有伟大的作品,那么就是那些直面战争的作品吧。

  早在摄影术发明之时,摄影就以其客观性确立她的地位,而表现战争的纪实照片也正以她独特的震撼力使人肃然起敬。当人们在照片上闻到战争的气息,在那些影调里感觉战争的残酷时,我们是否会想到这些可贵的照片,正是那双冷酷而锐利的眼睛,那颗承重而勇敢的心让世人铭记战争的残酷,铭记那些历史时刻人类的错误,让人类反省和深思。所以,摄影的历史会铭记那些为人类作出牺牲的战士,即战地摄影记者。

  在这些战士里,那些名字是会让人牢记的,因为他们带给我们可贵的图像。其中,匈牙利人罗伯特·卡帕作为传奇式的人物被称颂,在美国作家凯尔肖写的《卡帕传》里,那些著名的作家、画家、演员,都为他写评。“卡帕,他是一位好友,一位伟大及非常勇敢的摄影家,对所有人来说,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而碰到了‘万一’都是霉运,他是活生生的,想着他死的这天,又长又难过。”硬汉海明威在对他老友的回忆里,表现出少有的伤情,然而,这个以摄影生涯如同赌命一样的卡帕早在他的少年时代就经历着创造自己的生活。

  卡帕原名叫安德列·弗德曼,在中学时就对政治特别感兴趣,在第一次入党的秘密会面时,却未能守约导致第二天被政府跟踪,不得不偷渡出国,那年他才18岁。卡帕到了柏林,半工半读,在照相馆里做摄影助手,3年后,他和他的女友在巴黎租了间办公室,号称是美国一位年轻富有的影像好手——罗伯特·卡帕的代理公司,并且以高于市场三倍的价格出售照片。奇巧的是,市面上竟然形成了一股“卡帕热”,欧洲重要报刊都争相索取这位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的“大摄影家”的照片。

  在那个年代摄影人最值得做的事就是记录硝烟和炮火。在地球的另一端,另一个人沙飞,同样目睹着炮火和硝烟。这个曾经被历史尘封的中国战地记者,开始被人们逐渐从记忆的沉河里唤醒。沙飞出生在中国广州,原名司徒传。从小受过良好的数学、英文、美术教育,这意味着沙飞完全可以不做战地记者而谋得一份好的工作,在他简历里曾记载着他当过电台特级报务员,月薪高达150大洋,现在看来,这是高级白领的工资。但他放弃了,他拿起了照相机,他觉得当一个报务员还不能直接报道中国人民的抗战,他要直接把镜头对准战争第一线,实践着他所提出的摄影也可以作为武器的理论。

  所以两个国度,两个摄影人,他们的目的是同一个,就如卡帕说的“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他们都拍摄了大量的反映这个题材的摄影作品,在这些尘封的作品里,我们仿佛还能感觉到它们鲜活的气息,在和平的年代提醒着我们。但是同是战地记者,沙飞和卡帕的作品是截然不同的。那是因为不同国度,在参与战争拍摄也是不同身份,因为在当时卡帕是作为第三身份来进行拍摄和报道,而沙飞是中国人,所以沙飞是沉重的,这种沉重导致他最后精神无法承受,从摄影出走。但是这个不到40岁挥别于他的镜头的战士,在他最后的时刻怀里还揣着自己拍摄的鲁迅先生的底片,这个用着相异的方式体现着民族苦难的战士的底片成为他作为一个伟大摄影人的见证,这张照片是所有鲁迅照片里最传神的。鲁迅身上特有的倔强和犀利在他微侧的身态中明显地流露在他上扬的眉骨和浓密如笔锋的胡子中,在看这张照片时我们正找到《狂人日记》、《阿Q正传》的源头。同样的,在沙飞所拍的肖像中,和八路军一样生活的白求恩大夫,穿军大袍的贺龙师长,马歇尔和周恩来等,我们不但可以看见那些响亮的名字如此地接近生活,而且更清楚摄影的魅力和摄影人的意义。

  与沙飞一样,在卡帕的照片里,肖像也有不少,不过好像那张毕加索的照片成为他众多肖像照片里最卓越的,我们完全可以从当时已经70多岁的毕加索的眼睛里看见那种只有年轻人才有的神采和光芒。不难想象,为什么如此伟大的作品《格尔尼卡》会诞生于他的手中,艺术和生命力是分不开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赏析 00040 那双目击战争的眼睛(上) □储楚 2008-10-18 美术报000402008-10-18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