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6版:画家
3  4  
PDF 版
· 山东中国画百年发展备忘录4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0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上接第5版)

  3.军旅人物画家对山东画坛的影响

  

  “文革”后期,济南军区的美术创作在山东乃至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自1972年起,济南军区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为期两个月的创作培训班,目的是为全军和全国美展推荐作品。这个班培养了大批部队美术创作人才,当时济南军区的创作力量,在军中叫得很响,每次全军展览都能获得前三名的好成绩。济南军区的美术创作至1979年达到高峰,标志是反映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祖国在我心中”大型美术创作展览,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轰动效应,大型纪录片《陆海空三军揭秘》竟然也将这个展览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编入电影。

  部队的作品经常在济南展出,并且山东美术出版社也先后出版过两本作品集。另外部队的不少画家也和地方画家成了很好的朋友,甚至带了不少学生,比如杨枫、周峰等就经常到王征老师那儿学习请教。这种军地经常性的观摩和交流对当时的山东人物画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后来这批人中的佼佼者转业到山东地方工作,也成了山东人物画坛上的重要画家,如陈全胜、刘书军、李兆虬等。

  当时济南军区画家创作的一大批作品如《前方打了大胜仗》(陈全胜作)、《老民兵新课题》(刘书军、陈全胜合作)、《风雪练兵场》(王征、相起久合作)、《雨夜灯明》(殷培华、王遵义合作)、《我是一个兵》(殷培华作)、《明天路更长》(鲁浩作)、《姐妹俩》(王遵义、殷培华合作)、《正副书记》(殷培华作)、《心明眼亮》(陈全胜作)、《编教材》(苗再新作)、《壮志撼山岳》(高迎春、张国强、陈全胜合作)等耳熟能详、脍炙人口。

  4.山东人物画峰峦迭起的地脉

  

  1977年“文革”结束以后,解开思想禁锢,文艺迎来了百花齐放的春天。这时恢复了高等美术教育,山东师范大学及各市地师专纷纷上马美术系、山东五七艺校改为山东艺术学院。不少专业和业余画家的工作岗位和创作环境都进行了新的调整和整合,一些经历了十几年风风雨雨的青年画家也步入了中年,进入了人生和创作的旺盛期,他们在大专院校或在社会各界形成了不少探索性群体,遍地的美术教育不断培养的大批美术人才也在各地生根开花,这是山东人物画在九十年代崛起的深厚地脉。

  八十年代初,青岛的几位人物画家敏感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以其艺术观念的嬗变及强烈的形式探索、注重画面的肌理效果及结实的体面塑造,强调人物的个性夸张及主观的意象变形,而引起全国人物画界的注目,其中的代表人物为周永家、赵建成。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周永家的《白云深处》,赵建成的《铺路石》首先引起了全国人物画坛的热切关注和广泛好评,后来他们的艺术探索逐渐成熟,对后来山东及至全国人物画坛影响甚大。周永家把肌理表现、画面节奏和人物变形推向了极至,赵建成则回归笔墨本源,把造型的写实塑造及用笔着墨的传统体系进行了当代化演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广州美院来山东工作的人物画家吴泽浩以扎实的造型、酣畅的笔墨,带来了一股清新画风,他又把岭南画风与齐鲁画风相糅合,形成了他灵动厚实、南北兼善的面貌。这对后来的青年画家马骥、韦辛夷、沙俊杰、杨鹁等一批人物画家的成长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另有从浙江美院回到山东的高天祥、王经春等画家,把浙派的注重笔墨情趣、清新高雅的情调引入山东人物画坛,对山东人物画尚笔重墨的细腻表达尤其小品画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下转第7版)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06 2008-10-24 美术报000062008-10-240001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