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23版)
进入21世纪,张彦青先生仍以九轶寿老之志,与张登堂、孙敬会、解维础等西登昆仑、天山,东涉长白、天池,创作了《西部赞歌》等一系列主题作品。
王本诚、杨耀、皮之先、车天德、于阳春、刘晓刚、孙文松、杨硕、王旭东、聂耕等,都是在这一时期登上齐鲁画坛的山水画家。活跃在山东各地的山水画家,尚有青岛的吴纯强、汪稼华、牛锡珠、刘栋伦、邱振亮、刘文泉,枣庄的黄金程,泰安的黄墨林,德州的崔占德等。
在山东山水画家的创作思维中,与其说是耳提面命地服从时代主题,不如说是自然自觉的时代情感的皈依。他们坚持深入生活,坚持创作与时代主题相吻合的作品,充溢着鲜明的时代色彩。他们的审美取向、题材取舍、艺术技法等在齐鲁画坛有着示范和导向的作用,是特定文化内蕴和艺术风格的造就者。在他们笔下,孔孟圣迹、琅琊刻石、临淄古都、蓬莱飞阁等带有山东独特风情的题材多有表现,特别是以泰山和山东劳动人民的生活为题走笔,成为山东画家们最主要的艺术活动。他们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雄浑、质朴、淳厚的艺术风貌,足以有别于其他地域的山水画。
从山水画创作的文化品格来看,与当时周边的北京、南京相比,山东新一代山水画家较多较早地脱出了文人画艺术趣味的影响,直接从真山真水中提炼符合时代精神的典型语言符号,直接从大众喜闻乐见的题材中生发出符合人民大众朴素时代情感的艺术形象。从这些艺术形象中可以看出,山东山水画创作普遍寄寓着时代激情,直面现实生活、关注新的时代,作品情感真挚而热烈、语言质朴而晓畅,新中国给普通人带来的勤劳、自信、战天斗地、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和新感受跃然纸上。这种精神面貌,是山东山水画特定时期的重要特征,也是当时画家文化心态的真实表露。创作者真诚的情感流露给人以扑面的清纯气息,赋予了山水画可贵的真诚之美。
四、多元并举——改革开放以来的山东山水画新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美术教育的迅速发展为山东美术创作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各地成立的各级画院,集合了大批画家从事各种美术创作,使得山东山水画坛迎来了新人辈出、人才济济、实力雄厚、成果斐然的精彩局面。他们勤于思考,积极探索,为山水画在新时期的转变寻找新的语言体系和表达方式,同时又不断创造个人风格。山东山水画在国内的影响日益增大,正在成为“山东美术现象”的重要方面。
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上半期的“85美术新潮”,以对西方大量艺术观念的吸收,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省察和对建国后文艺主题思想意识的消解。在这种影响下,山东山水画家的艺术思维同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当代艺术观念的洗礼,走出了单一的创作样式。但是,齐鲁之地是一个尊艺敬师、有着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区,这使得山东山水画家面对新潮美术的此起彼伏,在客观地审视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实现了在创作观念、学术眼界和艺术语言方面的拓宽与提高。注重传统、关注生活、讲究笔墨、张扬个性、追求现代形式意味等多元兼容的山水画新图式,使他们很快就在全国画坛崭露头角。
1、本体语言的回归与再造
山东改革开放以来成长起来的山水画家,大多具备良好的学院教育背景,一批既受到前辈画家较大影响,又具备全面观照意识的青年画家,选择了深入传统精神、融合现代观念的创作道路。艺术家们试图通过自觉的探索,实现艺术语言与传统文脉的衔接,在追求作品的精神性、时代性和探索性的实践中,逐步彰显“山东特色”的艺术品格。
在更加宽松自由的创作环境中,画家们在创作语言的选择上也更趋宽泛和多样性。山东以张志民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山水画家,力图通过对过往创作方法与观念的调整,一方面以对古代经典山水画文化精神的继承,表现出对传统文人画在当代意义上的回归态势;另一方面以对当代艺术问题的敏感把握,取代了对社会性主题的关注,以对个人创作手法的“风格化”经营突破了对生活形象表现方式程式化的樊篱。2000年,张志民、曾先国、胡应康、时振华、刘罡、常朝晖六位中青年山水画家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齐风——山东山水画六人展”,在全国美术界形成广泛影响。
张志民作为恢复高考以后山东艺术学院的第一届美术本科生,得天独厚地传承了老一代艺术家的深厚传统,又有着中国美术学院深造的经历,一出道便体现出对传统文脉和当代画坛动向的敏锐把握能力。其作品笔墨沉厚、意境苍凉,反映出大自然博大苍茫的生命力量,具有典型的北派山水气派,亦兼具南派山水的灵气。
(下转第2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