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20版:画家
3  4  
PDF 版
· 洁白的哈达飘动在蔚蓝色的海洋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洁白的哈达飘动在蔚蓝色的海洋
——敬庭尧《从雪域走来》珠海画展解读
■陈尚年

  一、高原之子敬庭尧“从雪域走来”珠海

  2008年金秋。珠海古元美术馆。

  《从雪域走来》敬庭尧艺术展开幕式,原生态藏族歌舞,洁白的哈达。此刻,蔚蓝色的海平面珠海与雪域高原已融为一体。远处传来“扎西德勒”的祝福。

  二楼展厅的门徐徐开启,像一本书一样展开扉页,也像是展开一页经文。净心、祈祷。《神圣》(之一)的画面映入眼帘,预示着这里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地方。由左向里,依次是《天路小站》、《红军长征驿站》、《祥云》、《转经》、《飘动的经幡》、《红河谷》、《可可西里卫士》、《山风》、《迁场》、《圣地》、《天界子民》等震撼人心的36幅国画和80余幅写生作品。唐卡、转经筒、刻满经文的玛尼石、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用品,点缀其间,生动展现了藏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淳朴的民俗民风和雪域高原壮丽的神山圣水。珠峰顶上的海螺化石,同时把人带向遥远和深邃。

  宛如转山一般,沿着展厅的四壁虔诚而又小心地默读。懂与不懂之间,似乎明了人世间的真谛。其实不懂也没有关系,这一瞬间,至少可以去掉自己身上的浊气,收敛起贪婪的心,把欲望减少一些、浮躁和卑劣的念头净化一些。如果悟性高,除享受艺术外,身心将得到升华,有和无、得与失,都不那么重要。

  渔女是珠海的象征。在香炉湾畔,美丽的渔女双手高高擎举一颗晶莹璀璨的珍珠,向世界昭示着光明,向人类奉献珍宝。献“哈达”是藏族同胞最普遍的一种礼节,表示纯洁、诚心、忠诚、尊敬的意思。高原文化与海洋文化形成异曲同工之妙。正处于大发展时期的珠海,更需要传承这种文化,秉持开放、包容、务实、创新的城市精神。

  二、珠海美术圈内外的震撼与启迪

  真正的艺术是无界限的,也无时空,留给我们的只有纯粹和感动。此刻,语言是多余的,文字也难以表达和倾诉。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在意会中感悟心灵的共鸣。在艺术上,谁善待笔墨,谁就纯粹了艺术的语言。

  学者钱捷(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乍看时,我立即为它(《飘动的经幡》)所吸引,是因为画面靠下方中心那个将苍苍白首深埋怀中、跪地老者的身影;再看时,我的心灵便为整个画面所震撼,因为那色彩和构图仿佛有一种力量,这力量来自远古,指向天外,是人类从其诞生的那一刻便聚集着的无限期待。

  《飘动的经幡》是以水墨在宣纸上作成的中国画。但它的表现力却超出了我所见过的中、西方各种时期的人物画(详见钱捷教授“画笔下的真谛——读敬庭尧先生《飘动的经幡》”一文)。

  画家古锦其(珠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敬庭尧的人物画给人的感觉相当的真实、震撼。艺术家根据真实的现实生活,选择用写实手法来创作,从中蕴含着艺术家个人对藏文化深度的认识。这些作品在选材上、在人物肖像的整体把握上,甚至作品中每一个人物的眼神、肢体语言还有对画面肌理的处理中,都显示出艺术家在把握大幅作品创作上的超强功力。我从心里佩服敬庭尧。

  画家罗方涛(珠海市文联副主席):看敬庭尧的作品,我从精神上受到巨大的冲击。从画作所体现的这种艺术精神中,我的心开始下沉,浮躁的心境迫使我的精神上的左顾右盼消失殆尽,令我追求艺术的目标更加明确。

  画家刘原(珠海中国现代城市山水画研究会会长):敬庭尧的人物画创作用4个字来概括,就是“震撼”和“沉淀”。作品不仅有形式上的宏大,而且思想内容上也表现出了深厚的功力。敬庭尧从形式和思想功力两方面着手,探索能够打动人的好作品,给予我很大的启发。

  油画家包泽伟(珠海市古元美术馆馆长):敬庭尧在西藏题材的艺术创作中找到了自己的语言,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皴法。从绘画风格上看敬庭尧的皴法,就是木炭条加淡彩的形式形成的特殊肌理,在中国传统皴法中找不到他的这种皴法。所以我把这种皴法归纳为“敬庭尧皴”。这是敬庭尧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这也是敬庭尧对中国传统皴法的贡献。

  画家张向钧(珠海市古元美术馆策划推广部主任):“语义信息与符号信息应该具有同构性”,即肌理与笔触的画面构成,应该遵循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学术界已经意识到了工笔与写意结合的必要性。在形式和内容上敬庭尧老师的作品都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成功。画面不光有写实主义,还有象征的表现性的东西。敬庭尧的作品更符合中国画的本质、中国画的精神。

  一位援藏干部感言:在西藏工作,就已经热爱上这片土地。看了画展后,更加深了对西藏的认识,觉得在西藏工作光荣而又神圣。

  曾经去过西藏的刘女士说:看了画展,好像又去了一回西藏。特别是《飘动的经幡》,给我的震撼最大;《青藏高原》歌词里所有的寓意和精髓都完美地表现出来了。

  三、人性—神性—艺术与宗教

  人性是什么?是善还是恶?几千年来一直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人性可以改变,善恶本来只是一念之差,关键取决于自身。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前,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有家庭,有父母,有兄弟姐妹。后来戒持,修行,发大悲心、无量愿,最终功德圆满成佛。

  敬庭尧画笔下的人性,都是善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悲悯的情怀。他们虔诚、慈祥、眼神如雪莲花般地纯净(如《天界子民》),充满对美好生活的热望和向往。有些人物隐藏了表情(如《飘动的经幡》),甚至整个画面仅仅是一双手(《六字箴言》),但表情无处不在,充满了整个画面,更具有强烈的震撼和视觉冲击。

  这些“人性”立体感非常强,“表情”也异常丰富,令人景仰并心生敬畏。我们甚至不敢用手去触摸。仿佛冥冥之中有一股“神性”依附在画面上。

  因此,要真正读懂敬庭尧的画,还须具备一定的佛学功底,并怀有宗教般的虔诚与无量的爱心。

  人性升华后,即是神性。人性与神性融为一体,上升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艺术与宗教从来也没有分离过。宗教滋养着艺术,艺术也传承着宗教。艺术家甘愿为艺术献身,本身即具备了宗教般的虔诚与热情。

  20年来,敬庭尧30余次深入西藏,没有无量的爱心和一切放下、对艺术不离不弃、宗教般的执著,是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的。

  这是艺术成就的不二法门。

  佛经上讲因果、舍得,对敬庭尧的艺术是一种开悟。有因,才有果;有舍,才有得。且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

  敬庭尧说,画展结束后,他好像一切都空了、一切都糊涂了。他好像是在一个圆上找起点,转了一圈后,最终还是回到原来的地方。

  四、高原文化回归海洋文化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震四方,如海螺之音。海螺吹出的声音能传播到极远的地方。佛教中右旋白海螺最为尊崇,被视为名声远扬三千世界之象征。

  奇巧的是,在珠峰上,敬庭尧竟然得到了一块硕大的海螺化石。捧在手上,似有玄妙祥和之音,好像佛陀就在里面讲经一样。

  高原、海洋、海螺化石。这里面一定蕴涵着诸多禅机。

  长江、黄河,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她们的源头就在高原。

  也许在亿万年前,高原与海洋进行了一次轮回;也许到亿万年后,她们又将回归本我。这是生命的必然规律。

  回归、提升、扩张、升华,我们在寻找自己。但哪一个是本我?我又是什么?也许敬庭尧就是亿万年前的那块石头或海螺。也许你我他就是亿万年前雪域高原上那朵盛开的雪莲花。你中有我,我中你我。我们都是一个民族,都是一家人。因为“太阳与月亮,是同一个妈妈的女儿,她们的妈妈叫光明;藏族和汉族是同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藏族歌曲《一个妈妈的女儿》)”。

  文化同根,思想同源,血脉相连。高原的壮美与伟岸,海洋的博大精深,也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真实写照。

  《从雪域走来》,是艺术的反哺,更是形而上、最高层面上高原文化对海洋文化的回归。

  雪莲花盛开在蔚蓝色的海洋。

  五、画展背后的收藏与艺术市场

  2007年11月27日,敬庭尧“西藏风骨”绘画展首次亮相北京中国美术馆,在中国美术界引起强烈反响。

  其实在很早前,中国一些著名的拍卖机构和收藏界,就已经非常关注敬庭尧和他的艺术创作。2006年12月3日,著名的中鼎国际成功地拍出143万元的高价(《红河谷》素描)。北京翰海、北京朵云、中国嘉德都曾多次成功拍卖。

  有些画是他的情感和心血的载体,像孩子一样,再多的钱也不能卖。

  作为朋友圈,想得到敬庭尧的画也不难。但也要看因缘,因缘成熟了,得到他的画就会顺其自然。他是凡事都随缘分的人。

  像这次珠海画展,原计划尚没有安排,可古元美术馆的真诚和热情感动了他。没想到珠海的反响更为强烈,整个展厅里外都挤满了人,且来了一批又一批。他们喜欢敬庭尧的艺术,也喜欢敬庭尧,还有唐卡、哈达、刻满经文的玛尼石等等,珠海的市民都非常喜欢。画展还应各界的要求延长了一个星期。

  《珠海特区报》多次并策划专题进行了深入报道。珠海广播电视台也在黄金时间进行了专题报道。《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香港《文汇报》、《澳门日报》、《珠江晚报》等媒体都在第一时间进行了采访报道。

  中秋前后,珠海艺术与收藏界形成了一股“敬庭尧”热。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的收藏界人士专程来珠海拜访;还有人专门从成都、北京、沈阳、西安飞过来,他们是敬庭尧艺术的铁杆“票友”。

  敬庭尧说,他的画只喜欢卖给两种人:一为喜欢并热爱西藏的人,一为懂得欣赏艺术的人。目前他的画市场价格卖得很高,他既高兴,也很内疚。高兴是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有个价值上的体现;内疚是真正懂得并喜欢他画的人可能负担过重,甚至无法买得起。一个画家必须把画画好,至于卖多少钱,那不重要。

  六、敬庭尧艺术与人生的缩写

  敬庭尧平时话语不多,语言也不利索,有时候会突然定格在某一个空间和时段。他是那样地淡定、从容,那样地清静无为,仿佛浑浑噩噩、懵懵无知的一个愚鲁之人。他说话时的语气和声调,似乎有些柔弱,就像不急、不躁、不愠、不火、似阴非阳的风吹过去一样,没有痕迹,也没有归宿。他把全部的智慧和精力,都投入到艺术创作上。老子说,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看起来就像愚鲁之人,但什么都清楚、明白。柔弱,就能谦下不争、无私无我,一切遵循自然;愚鲁,就能弃华取实,反省内观。这就是俗语所说的大智若愚了。

  两半轩—敬不倒—天葬,是与敬庭尧息息相关的三个重要关联词,也是敬庭尧艺术与生命的缩写。

  “两半轩”是敬庭尧的画室和创作基地,取源于八卦图黑白相间且无穷动之哲学理念,即国学大师文怀沙“平生只有两行泪,半为苍生半美人”诗句之意。敬庭尧喜欢艺术,更喜欢美人。他画笔下的美人既有出塞的昭君,也有醉酒的贵妃;有丝绸之路、大漠孤烟直上美人的壮丽与凄美,也有踏青、游春、赏月、观荷美人的柔美与淡淡的哀怨。在“两半轩”里,“苍生”为阳,“美人”为阴;或西藏题材画为阳,古代仕女画为阴;也或者是笔为阳、墨为阴,笔未到,墨已渗开,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他似握着一把双刃剑,一为阳,一为阴,阴阳结合,刚柔相济,并滋生着他的艺术与生命。

  “敬不倒”,是朋友送给他的雅号。敬庭尧平时不好酒,但情趣来了,喜欢约上三五好友痛饮一番。此时他兴致高、状态好,谁敬酒他都喝,且怎么喝他也喝不倒。

  “天葬”是西藏同胞特殊的一种告别人生的庄重仪式。敬庭尧说:“如果有一天我将离开这个世界,我就带着我的作品去高原天葬。”著名画家、中国文联、中国美协副主席冯远感慨万千:“我希望敬庭尧能够把作品留下来,因为这是他艺术生命的延续,也是一种精神的延续。”

  敬庭尧1949年生于四川省射洪县。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深造4年,现任解放军总后勤部文艺创作室享受副军级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被中国文联评为“中国画坛百杰”画家。

  作品《窑洞》收藏于中国美术馆;《边塞的婚礼》收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版纳风情》收藏于人民大会堂;《重逢》由邓小平作为国礼赠送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并收藏于日本东京博物馆。

  出版著作有《敬庭尧速写集》、《敬庭尧人物小品集》、《百杰画家作品精选》、《敬庭尧画集》、《敬庭尧素描》、《敬庭尧水墨人物》等十余种。

  20年来,先后30余次深入西藏采风。建藏民小学校一所,资助多名藏族贫困失学儿童。被藏族同胞亲切地誉为“高原之子”。

  敬庭尧感言:“雪域高原的每一座神山,每一座圣湖,每一片废墟,每一脸沧桑,都有一段神奇而古老的故事。只要你走近它,它就向你娓娓道来。”

  敬庭尧是藏地高原的鹰,在传说中谓之太阳鸟,因为它选择的终极目标是不懈地飞向太阳,永远追寻太阳光芒,直至光芒闪耀的金太阳把它最后融化在金色光芒之中……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20 洁白的哈达飘动在蔚蓝色的海洋 2008-11-8 48256DEA008181F5482574F80008872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