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5版:鉴藏
3  4  
PDF 版
· 没有永远的收藏家
· 亿年奇石神韵
· 云南发现树化玉天然造像
· 徽雕作品走进艺术殿堂
· 清华大学收藏一批战国竹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没有永远的收藏家
——张宗宪先生访谈
■倪淑颖

  张宗宪,1928年生,江苏苏州人。1949年移居香港。云海阁主人。是香港、台湾地区和内地乃至世界文物收藏界和拍卖界的知名人物,为近40年来有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及古董商。现为苏州市政协常委,身兼多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顾问。

  

  采访者:您最初是怎样接触到艺术品收藏的?从资料看你祖父张揖如是近世竹刻巨擘,父亲张仲英在上海五马路开设“聚珍斋”古玩珠宝行,从事古董生意。能否介绍下您的家学渊源?

  张:我的祖父张揖如是近世的竹刻专家,他擅长扇骨微刻,缩写金石,每以阳文刻至数百字,字小如胡麻,可谓是鬼斧神工。等我懂事时,他已过世,只留下了几件遗物。我父亲张仲英14岁到上海学徒,老师是开古董店的。18岁时,老师过世没有接班人,父亲就把店铺买了下来,在五马路开设了“聚珍斋”古玩珠宝行。父母都是苏州人,到了我们这辈都生活在上海。兄妹4个,我排行第三。小时候家人各自分开住,对父亲的生意并没有什么概念,直到战乱,一家人才聚到上海的租界住在一起。我没有帮父亲做过事,16岁就自己做生意开百货公司了。解放前夕,身边的很多朋友都陆续去了香港。我就带着美元加港币全部140多块的家当,只身闯荡香港。父亲不舍得家产和亲友,固执地留了下来,结果死在内地。

  采访者:您在香港的古董生意是怎样起步的?1951年您开设自己的古董店,店名为“永元行”,买卖兴隆。能否介绍一下您当时的事业?    

  张:古董生意最初是靠和父亲来往的书信学习的。刚到香港时很苦,混迹于香港的摩罗街,做的是服装生意,每天吃最简单的饭,两顿一块钱。后来连凑带借向国内汇了3000元港币,请父亲所在的上海外贸工艺品公司发来了第一批旧工艺品。在每一件古玩上,父亲都标示了名称、来历、价格和名贵程度,提醒我每一个需要注意的细节。通过书信和实物的对照,我逐渐摸索学习,对古玩有了深入的认识。当然,因为从小父亲就开古董店,我也在店里生活过,看着店铺里每天进进出出的人和货,对古董行也有些直观感受,并不陌生。那时的古玩生意,算不得太风光,在别人看来也不过就是旧货摊。做古玩生意的人,上海叫“掮客”,北平叫“跑河的”。我开始“跑单帮”也不过十几岁,从上海去北平淘货,走得很远,但当时的兴趣并不在于此。到1951年开“永元行”时,生意已经有点根基了,一路走来,坎坎坷坷的,直到1968年香港暴动,我就去了国外。把国外买的货拿到香港来卖,那时候我已经有四个店面了,珠宝、批发、门市样样都做。胡惠春的“暂得楼”,名字起得很好,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收藏家,一切都只是暂时得到。我叫“云海阁”,因为我的很多时间都是在飞机上云海间度过的。总是坐着飞机,穿梭于伦敦、纽约、香港、东京之间,赶赴苏富比、佳土得国际拍卖公司的拍卖会。

  采访者:您何时开始收藏中国字画?

  张:字画是回到大陆之后才开始做的,大概是在1985年吧。有一个老朋友,也是我的客人,他对我说,你瓷器这么精明,别人学看字画要10年,你5年就够了,因为古玩都是相通的。于是我从齐白石开始陆陆续续地买。起初也不懂,请博物馆专家还有馆外的专家,帮忙鉴定。一点一点收藏起来。当时10万元买来,后来3万元卖出的也不少。我对书画的收藏标准是“真、精、新”,每次拍卖都挑好的、精的买一点,当然价钱也会高一点了。每件藏品入围之前,我都要征求每个朋友的意见,以保证每幅作品都是画家的真迹、精品、完整如新。对于看好的东西,事先我至少会给10个相关的专家打电话,听意见,如果有一个人有不同看法,我就会另选拍品。拍下来之后,再给至少10个人打电话,问意见,一旦有人态度犹疑,就再放回拍卖场里。并且,常去拍卖行听内行人的议论,虚心多问,自己还做点研究。最后到要拍卖之前,再决定怎么拍,怎么买,从多少价钱开始,用什么样的策略。拍卖就像战场,时局千变万化,一定要亲历亲为,托别人去买,别人不了解你的心思,很难称心如意。

  采访者:1968年你首次参加伦敦拍卖会,是第一个出现在国际拍卖会上的香港人,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

  张:那时候我只不过是个看客,连举牌的资格都没有。记得那一场的中国拍品最贵的也只有800英镑,其余的也就几十英镑,不过现在这些东西都价值几千万了。从这之后我开始频繁出入欧洲国际拍卖场,都是“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我不识英文,刚开始站在一个地方,结果被人赶开,说这是本国人的位置,外国人在那边,抬头看标识。哪是本国,哪是外国,赶紧用笔在纸上记下来。不同国家的拍卖场规矩和路线图,哪里进,哪里出,怎么走,都靠自己一点点累积的。

  采访者:从最初只身仅携带24美元,到今天拥有亿元藏品,您的收藏理念是什么?

  张:几十年来,经手过的瓷器和书画作品超逾万千。买东西要靠眼光,靠智力,不是有钱就可以买。买的时候就要想到,如果有一天落魄了,也需要再卖出去,卖出去时能不能赚钱。我始终坚持追求精品,宁缺毋滥。买瓷器,最怕买到“新加坡”(音译),即新的,假的,破的。古董这样东西,有一点点裂纹,破一点点都不行。广东人讲“全美”。瓷器之所以值钱,就是这么多年的珍藏,没有破一点点。一件完整的瓷器值一千万元,有一点毛病值一百万元。品相、颜色、釉光等都很重要。在书画上,我追求“独特”和“真、精、新”。首先要真,其次要是精品,再有要新,品相好。画是古画,但不能破破烂烂的,要像新的一样。

  对古董,首先要看得懂,然后还要买得起,买得起还要卖得掉,卖不掉还要摆得起。玩古董不是在做戏,要经过长期地多看、多听、多问,常去博物馆跑跑,研究研究。而且必须实打实地买,一次上当了,下一次就会吸取教训,这是交“学费”。不是自己的钱,是不会进步的。我自己这么多年也是一路坎坷过来的。有的人,理论很强,但没有实战经验,不会看货。中国的文物学问至深,你买一种东西,研究几十年,也不一定完全了解。研究一个唐太宗,研究一辈子也未必全部了解,更不要说唐、宋、元、明、清全都涉猎了。买卖之间的升值,凭的就是眼力了。一定要货真价实,只要买得对,不怕买得贵,好东西将来一定是升值的。

  采访者:您是拍卖场里一贯的NO.1,为内地拍卖事业的发展也做了不少贡献。

  张:全世界都知道我是NO.1,现在偶尔也举1号牌,高兴了就举。“罗伯张”这个名字,在艺术品拍卖业尽人皆知。内地很多艺术品拍卖行,起初都是我叫他们出来做的。有的人每天到我这里来上课,我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拍卖,怎么看东西,怎么叫号。1992年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我以429万港元买下张大千的《灵岩山色图》,创下当时中国近现代字画的市场最高价;1993年上海朵云轩首届中国书画拍卖会上,我共买下价值200多万元的拍卖品,是头号买家。其中丰子恺的《一轮红日东方涌》,就是我以起拍价3倍的价格买下的,创下当时丰子恺作品的最高价。中国嘉德历次拍卖会上,我也是常客。1994年中国嘉德举办第一场拍卖会,第一号拍品是《渔乐图》,底价7000元。我开口就出18000元,场面一下子活跃了,最后加到88000元,由徐邦达先生敲响第一槌,我博得头彩。1994年,北京翰海首拍,也是我一口气独拿1600万元,吃下全场拍卖会成交额3200万元的50%,推动了中国文物拍卖市场的发展。从此往后10年间,中国拍卖业的每一场重要拍卖,我都坚持参加。

  初涉拍卖的时候,要找一本书的货都很难。现在,每家拍卖行都有一叠目录。拍卖行互相之间,明争暗斗也很厉害。从前藏家也做假,请一帮人回来,一个仿画、一个仿字、一个仿图章……一张画由一班人分工完成。如今有了电脑,做假的更是如虎添翼。现在大家热炒宫里的东西,做假的就拼命仿宫里的。假货容易发财,真货找不到,找到也不便宜,不便宜就很难赚钱。

  采访者:您曾为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国际拍卖公司移师香港做出了有益的工作,现在又身兼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等诸家著名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顾问。您对收藏市场的现状怎么看,前景如何?国内的机制有什么不足?

  张:现状和前景堪忧。当前中国内地的拍卖市场中好和真的东西越来越少,尤其是书画拍品中假的、劣的东西太多。拍卖行不但不制止,反而采用各种不规范的做法抬高拍卖价格和成交业绩,很不诚信,令许多藏家上当受骗,导致人情淡薄,交易大幅萎缩。

  现在一本拍卖目录寄来,我看不出几件是真的。瓷器你用手摸摸都是烫的,刚从江西烧出来,画作的墨迹都还没干,石头涂点黄色就是田黄……反正没几样是真货。偶尔的几件真货,不是用来卖的,是借来摆着出出风头、吸引眼球的。我看现在市场上的好多拍卖公司,将来都没有竞争力的。市场靠它自然生长,自然淘汰。人很难有力量控制市场,因为这不是一个小镇,一个小地方,它覆盖了全中国,全东南亚,甚至全世界。西方国家经历了300年才完善了拍卖市场,他们每个部分都有每个部分的专家,很有职业操守。

  采访者:对初入收藏的人,有何具体建议?

  张:好的藏家,首先要对这方面有很好的兴趣,要肯学,且有钱去买。还要多听听,多问问,多看看,到各博物馆去比较比较,平时多看这方面的书。要虚心求教,不要只学到三分,就以为什么都懂了。做古董行自古以来就是骗局。过去的时代,不懂的时候,被人家骗;懂一点了,自己骗自己;等真的懂了,就去骗人家。这叫被骗、自骗、骗人。现在的时代不同了,但对新的收藏家有一句话要说,“学到老,学不了”。不要说学一代你就懂,如果真能学十代都不一定全部了解。中国的东西范围太广,瓷、铜、玉、石,东西多得不得了。单单一样铜器你能学懂,一看就知道,起码要花100年。

  好的艺术品,价低的时候只要压得住就要压,一定会再高的,等个5年10年后总会涨,因为好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少。东西不是今年买了明年就卖出去的,你要藏个5年,人家都忘记了,到时出来价钱才会比较高,今天买了就在等涨价是不行的。如果买卖间隔太短,这个市场也就差不多到头了。当代艺术严格讲,不是看宏观,还是要选择画家,艺术品是以个人为代表的。要跟定画家,去钻研他的作品。收藏这东西学问很深,不是三年两年就可以磨炼出来的,要有文化,要洗耳恭听,接受人家的意见,沉进去十年八年,眼光自然就出来了:同时也要多听多看多买,在做的过程中学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鉴藏 00035 没有永远的收藏家 2008-11-8 48256DEA008181F5482574F8000E01D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