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1版:视点
4  
PDF 版
· “数”风流人物
“推”美术创新
· 30年美术 花开遍地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30年美术 花开遍地
■本报记者 唐永明
  改革开放30年,生活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在物质文化享受达到一定的程度后,人们在精神文化领域也有了更多更高的追求,而书画就成为很多人的选择。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以美术作为职业或是业余爱好的人数多达上千万。美术事业在各方面的长足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更让很多喜爱美术的人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协会联谊促发展 寄情书画天地宽

  除了各地方的文联所属的美协书协,现在,不少行业都有自己的书画协会,如电力、电信、石油、工交等系统和政协、民主党派等都有书画方面的协会和研究会,还有各地的群艺馆、文化馆等,都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笔会、书画活动和展览。让会员经常得到展示和交流的机会,极大地调动了书画爱好者的积极性,也丰富了老百姓的业余生活。这些协会门槛不高,入会非常方便。记者所在的报业集团也有自己的书画院,不少记者、编辑、行政人员包括领导都有这方面的雅好,有些水平还真可媲美专业画家,办展览时总能让人大吃一惊!

  各地乡镇和农村涌现出的书画热潮也不可小觎。河南省民权县有个王公村,全村1000多人,有近500人画画,其中不少家庭父子、夫妻和兄弟姐妹都能画,并且专画老虎,年绘虎画约20000幅,成了远近闻名的“画虎村”。如今,国家文化部门非常重视民间艺术的发展和传承,陕西的户县,上海的金山,浙江的嘉兴等已打造成响当当的农民画之乡,具有了很高的品牌效应。在行业协会的带领和帮助下,民间美术不但为农民的业余生活带来了乐趣,还逐渐发展成了一门产业,有些还远销国外,带来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群文系统目前也有类似全国美展的“全国群星奖”评选活动,其竞争的激烈程度不亚于全国美展。所以,只要你喜欢书画,不管是否专业,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办展交流出画册 目的多元选择多

  有过几次交往的山东杨先生近日给记者寄来一个包裹。拆开一看,是一本个人画集。收录了他约60余件书法绘画作品,还有一封信。信中写道:“终于下决心举办了个人画展,并把以前的作品整理了一下,出了一本画集,算是一个阶段性的小结,也是一次小小的展示,让亲戚、朋友、同道批评和指正……照片没拍好,印得不是很满意。呵呵,下次再积累些好的作品,争取再好好的出一本。”沈先生自幼喜欢绘画,但由于各种原因,却做上了警察的工作。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儿时的梦想,在工作之余,拜师学艺,笔耕不辍,还加入了公安系统的书画联谊会。把业余时间全投入到书画艺术中,乐此不疲。据他自己介绍,画展开幕的当天来了近200人,非常热闹,消息还上了当地的电视新闻。

  几乎每个星期,记者总能收到各地读者寄来的画展邀请函和精美的画集,印刷考究,装帧别致。办个展,把自己的书画作品整理成册出版,或是印制成明信片、个性化邮票等等,在今天已不是什么难事,但在以前却是不可想象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普通书画爱好者别说办个展,就是想参加展览都比登天还难。要想把自己的作品变成印刷品,唯一的途径是向报纸杂志投稿。如果有幸被选中发表,哪怕是黑白的,比邮票大不了多少,也会被当成一件荣耀事。而如今,只要经济条件许可,这些都是小菜一碟的事。很多人办展出画册的目的是多元的,可以是学术地展示自己的艺术水平听取意见交流,可以是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从而进入市场,当然也可以是纯粹的自娱自乐。

  拜师收徒成传统 学院深造正流行

  在美术报艺术节开幕式上,记者见到了来自福建的李先生。李先生是本报的老读者了,喜爱画山水,平时经常投稿,还来报社作过客。记者还以为这次他是专程赶来参加美术报艺术节开幕式的,没想到他却说:“我正在中国美院进修呐!现在我的画卖得还不错,想再提高一点,技法上更进一步。”如今有这种想法的美术爱好者不在少数,很多没有受过正规艺术教育的爱好者因为对美术的痴迷,已不满足单单从画册上临摹古人和名家的作品,希望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得到专家指点的机会,但苦于地方条件限制和不认识名家而无法实现。如今,很多艺术院校的大门都对这些人敞开,交纳一定的费用之后,便可在这些院校里进修,圆一个艺术学子的梦想,接受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家们面对面的指导。像国内几大美院的成教学院和艺术学院等高等学府都有类似的进修项目。中国美院甚至有退休老教授组成的专家培训班对外招生。还有各地方美协、机构聘请专家名人讲授的学术讲堂等等,学习的渠道众多,让有心深造的美术爱好者有多种选择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为群文美术创作水平的提高作出了贡献。

  老人学艺图所乐 孩子学画为美育

  从专门为老年人学习而办的老年大学一直到小孩子学画的青少年宫培训班等等的异常火暴,充分说明了美术之花遍地开放,美术已成了我们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同事小邱的父亲退休已5年,老房子拆迁后搬进了公寓。没了老邻居的串门聊天打招呼,除了早上出去锻炼一下身体,其他时间基本就在家里窝着,不是看电视,就是睡觉,日子过得简单无聊,还老觉得浑身乏力,腰酸腿痛。小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到父亲年轻时也会用钢笔涂些花啊草啊什么的,就想挖掘一下他这方面的兴趣,到老年大学报个书画班学习学习书画,也好多结交些朋友,让日子过得充实些。去老年大学里一看,学书画的人还真不少,有许多都是已经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小邱毫不犹豫地替父亲报了名。小邱的父亲基本功不错,在老师的指导下上手很快,没多长时间,撇起竹叶来已经有模有样,什么“个”字型“介”字型,穿插有致,嘴里还经常会蹦出郑板桥、齐白石等人的名字。有时候在课堂上得到老师的一句表扬,竟会像孩子一样高兴半天,手舞足蹈。自从上了学写字画画后,眼不花手不颤,腰不酸腿不疼了,人也开朗了不少。最近听说还要和老画友一起结伴去旅游写生呢。艺术的激发让老人重新焕发了青春,这比补脑补钙补维生素强多了。

  老年人学艺是为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相比起来,青少年学艺的热情显得更理性,更多的是来自父母家长对社会价值观的判断。近些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是美术得以繁荣的宏观原因,而真正的客观原因是,美育在青少年中的普及。让孩子从小接受美术的熏陶,了解什么是美好的东西,提高审美意识,从而提高孩子的情商,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成为如今大部分家长的共识。以家庭为单位的这种主动性接受美育的意识比以前被动地接受更容易迅速扩展和根深蒂固,这也将成为今后一个国家的美术事业的发展和民众整体审美品位提高的根基。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1 30年美术 花开遍地 ■本报记者 唐永明 2008-11-8 48256DEA008181F5482574F60008F59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