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3版:副刊
3  4  
PDF 版
· 古窑新意及其他
· 远风园的诗思
· 艺术,有情有节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1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古窑新意及其他
卢夫 (浙江金华)
  前几天在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逛,看到了一块大型的陶瓷壁画,题为《婺州之星》,刻画了浙江金华地区20世纪16位文化名人的造像。因为故乡特有的情怀,不由地格外关注,这是张咸镇、郑齐天、陈新华三位艺术家合作、婺州窑烧制的陶瓷画,格调粗犷、线条奔放、釉色厚重,用篆刻的手法上加钧釉烧制而成;画面切块的构成,强调各自独立的文字介绍和提拔,使壁画更具平面构成的现代感;人物疏密得当,动态各异,表情和神态显露出人物的个性和气质内涵;混釉色彩窑变,如虚如幻,丰富自然,展现了陶瓷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一件主题性和艺术性融于一体的艺术品,传统又现代,手工而艺术。

  婺州窑是古代历史名窑,因地处浙江中西部婺州辖区婺江流域一带,故称婺州窑。根据窑址和墓葬的发掘资料,创烧于东汉,六朝发展,唐宋鼎盛,明清渐衰。唐时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排名次:“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婺州窑名列全国第三。但在冯先铬著的《中国陶瓷》中,唐以前的瓷业中,它仅次于越窑。新中国成立后文物主管部门对各地的婺州窑遗址进行过数次调查,共发现古窑址600余处,时代自汉至明,其窑址数量之多,生产年代之长,在我国瓷窑中是罕见的。但自明、清衰微以后,婺州窑一直处于全国陶瓷窑业的边缘境地。上世纪80年代有日本学者专家前来金华考察婺州窑铁店遗址及发掘的文物,就是没有找到婺州窑的传人和相应的工场窑坊,真是一件美中不足的事。据当时的日本考察团介绍,在日本已将传统的手工艺品列为政府的保护项目,不仅对传统工艺作坊和艺人,给以免税优惠,而且每年拨出经费补助扶持,使传统工艺品能够相继承传。当时我国还是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财力还不富裕,未能及时对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加以保护。到新世纪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得到明显的提高,传统的民间工艺美术保护才提上了日程。《婺州窑传统烧造技术》也于2006年6月被命名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传统婺州窑工艺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也列为浙江省重点科技项目。婺州窑研究所也频传成果,真可谓枯木逢春,古窑新生,“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历史上,传统的民间艺人历来被士大夫阶层歧视,认为是受人雇用、有技无艺的匠人,低人一等。即使被人们顶礼膜拜的敦煌高窟壁画艺术圣地,许多古代高手的壁画只因是出于匠人之手而没有留下他们的姓名,真为艺术史中的很大缺憾。

  时代变革,昔日固若金汤的世俗城池和贵贱等级观念,终于堤决荡然不存。民间艺人、传统工艺美术的艺术家,许多人都受到了专业的高等教育,或从高等院府走出去的一代新人,他们与其他艺术家一样可以根据自己的灵感、思考和观念进行艺术创作,有才华和成就的被评为工艺师和大师,于是身价大变,其作品以万或数十万论计,体现了他们的真正价值。与高知阶层的画家、作家、科学家的社会地位齐驾并驱。在高科技的信息社会中,人类并没有改变属于自然的本性,他们不满足于机器硬件产品充斥家庭和室外环境,更需要自然抚慰或体现真善美的各种艺术品来点缀自己的生存空间,在环境改造中求得平衡,在冷酷中栽培温柔,显示出灵魂完整的图景,去完成生命本能的渴求。这些传统工艺美术的种种门类必然以古老而新颖的姿态渗透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传统艺术绵延不绝。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副刊 00033 古窑新意及其他 卢夫 (浙江金华) 2008-11-15 48256DEA008181F5482574FA00131FD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