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鉴藏
3  4  
PDF 版
· 收藏是人的本能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2008年11月1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收藏是人的本能
——夏更起先生访谈
■蒋潇睿

  夏更起,1933年8月出生于河北省。1950年至1971年,在中国作家协会从事行政工作,1972年调至故宫博物院保管部,从事漆器、珐琅、玻璃、银品、新铜(宋以后)等类文物的管理与研究。故宫博物院副研究员、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鉴博艺苑收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

  

  采访者:夏先生,在故宫工作的经历,使您接触了诸多藏家,在您看来,什么样的收藏者,可以称得上是收藏家呢?

  夏:关于收藏家,我想这个界线很难界定,弹性很大。比方从数量上说,收藏多少算是收藏家,对文物有没有研究,收藏的东西够不够水平,这些都是评价的因素。在我眼里,收藏家的收藏得有一定的数量,有一定的档次,要成系统,再一个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本人得有一定的鉴赏水平,得懂鉴赏,起码这几条,他应该具备。如果是单纯的、完全的投资行为,我觉得不能叫收藏家。这件文物能升值,他就买,待涨价而卖,今年买的,明年就可能出手,文物在他那里只不过是一次转手而已。还有些人把买来的文物放在那里,或偶尔和朋友看一看,聊一聊,附庸风雅而已。还有些人往往非常敢出手,有时候我们在市场上看到一件低档文物,价值不过几万元或几十万元,他们却出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地买下来。一件文物,首先要弄清它是哪一个朝代的,然后再看它的工艺水平是高还是低,在同类作品中的档次是什么,传世量多少等等,都应该有个起码的了解。如果把三档上的东西当成一档去买,只显示出你有钱财,并不能说明你有水平。其结果只是把价格哄抬上去了,还会造成市场混乱。所以我认为买文物仅是做投资的这些人,应该算是经商范畴。我碰到过一些收藏家,国内国外的都有,我觉得其中有名副其实的收藏家,也很令我佩服。他们不但有一定的收藏数量,还有比较明确的收藏方向,如书画、陶瓷、珐琅、玻璃、玉器等,无论是哪一类文物,他们会围绕着自己的收藏内容看书、看展览,然后会相应懂得这类文物的历史发展情况,比如说始于何时、盛于何时、衰于何时,实物流传方面的情况,在研究上其成就有什么不足,他们都有基本的了解。其中还有的人,当自己收藏的文物达到一定的数量和水平后,就要整理出书。他们有的自己写导论和文物的说明,把自己的认识和心得都写出来,有时候还请专家帮助再看一看,把把关,以避免出现硬伤。我想这样的应该算是有较高水平的收藏家了。

  还有一种收藏者,我比较欣赏。出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他喜爱古代文物。他喜好什么买什么。经济实力不是很高,就选择能接受的中、低档的,但要求有代表性,尽可能地成系统。他要研究它的历史发展,之后还会产生心得。我觉得这种人的文物意识应该算很好的。我还知道有些退休的人,有一定的积蓄,又有时间,那干什么去啊?房子也有了,儿女也不要他的钱,他就搞点儿收藏,看看有关的书和展览,丰富和充实自己的生活,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我觉得这也挺好的。

  采访者:身处故宫多年,您如何评价宫廷收藏和民间的收藏呢?

  夏:宫廷收藏就是皇家遗留的文物。这些文物可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元代以上的,是明、清两代帝王的收藏,尤其是乾隆帝,他雅好古物,所以京官和地方上的大臣,发现出土或传世的文物就会进贡给他,他就收藏,使宫廷形成了古代文物的集合地。另外一部分,就是明清两代宫廷制造的,以及各地方制造的贡品,也就是社会上习称的宫廷文物。由于宫廷文物收藏数量大、种类多、又成系统,也就相应地便于研究。

  民间收藏,它的主体就是民间制作的东西,但也有少量皇家赏赐或流散出去的,此外也有出土的古代文物,总之它包罗万象,既有艺术价值很高的,也有一般的,参差不齐,差别很大。最欠缺的是,民间个人的收藏,往往系统性较差。

  采访者:您在珐琅、漆器和鼻烟壶等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那么,在这几个方面,您认为目前国内的收藏状况如何呢?

  夏:就我目前所知,专门收漆器、珐琅的极少,专门收藏鼻烟壶的比较多。不管哪一类收藏,就国内来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也就是上世纪80年代有了文物市场后,才有人收藏。一类文物收藏量的大小是和它的传世量对应的。珐琅、漆器材料贵,工艺复杂,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当时就是专门为皇家贵族生产制作的,数量很少,所以传世更少,收藏家也不可能多。再就是一类文物收藏家的多少,和该类文物的社会认知度有关。在过去,漆器、珐琅一直都是“冷门”,社会上对它们工艺水平的高低知道得很少,对它们真正有所了解还是近十多年的事。人们认识到了它们工艺的内涵,想收藏它们了,然而由于传世量少,藏品分散,很难成系统。不过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收藏家们的成熟,它们会相对集中的。

  鼻烟壶的情况特殊一些,它是由多种工艺制品组成的。它的历史虽短,但制造量很大,传世量较多,社会认知度也较高,所以,专门收藏的人也多一些。但是在各类烟壶中,工艺水平的高低差别很大,价格相差几十倍,甚至几百倍。收藏中档作品以下的较容易,收藏那些高档的精品很难。因为精品传世量少,价格很昂贵,一件作品往往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    

  采访者:对于材质较稀少、或很贵重的艺术品、竹木牙器、漆器、珐琅啊,包括玻璃、水晶这些,也就是所谓的冷门类文物的收藏,将来的发展趋势,或者艺术品拍卖方面,以及收藏方面,是不是应该还会出现收藏的高峰呢?

  夏:这些冷门工艺品文物,社会上也叫“杂项”,大约有30多种。它也没有准确范围,在社会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划法,似乎除了金石、书画、陶瓷之外,都曾被叫成“杂项”。现在注意材质,这也无可非议,材质好,当然好。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看艺术品的内涵。就是它的造型、纹饰,能不能反映这个时代的人们,在精神和物质生活等方面的风貌,这一点应该是占主要的。但是反过来说呢,往往材质好的,工艺水平也会相应地高,就是说这两个方面应该是成正比的,当然这也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有多种工艺品,原来社会认知度很低,这几年,大家对它的认识提高了,市场上也出现得多了,这是个好事。中国的文物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面貌,是通过多方面反映出来的,它不可能靠一两类文物去反映,那样中国的文化就没有这么丰富了。中国的文化是极其丰富的,它反映在各种材质,各种工艺上,合起来才是中国的文化。但是有些艺术品,一方面是因为材质少或贵,一方面是因为它的制造工期太长,它本身产量就少,因此它很不普及,所以社会好多人都不了解它们,这并不奇怪。它不像瓷器,所有的中国人都用过,外国人也都用,所以它的社会认知度很高。近十多年来,这些冷门文物大都上了图书,进入拍卖行。使大家才逐渐看到它们的真面貌,让人眼睛一亮,人们开始认识它们,开始重视它们,这是个好现象。因为中国本来有这个工艺品种,而且有的水平很高,大家不知道,埋没了它,这不好。大家知道它了,会欣赏它了,这是个好现象。但是,在市场上让它们和瓷器,和书画相比,仍然不能同步。这是由于这些冷门文物,当时制造得少,存世量少,不可能形成很多的收藏家。但是,我相信总会有先知者,发现它的艺术内涵,重视它们,收藏它们。

  采访者:您觉得现在拍卖公司拍的那些比较重要的杂项类的重头器物,是不是已经达到了它应该有的一个价格?

  夏:在我看来,比方同时代的、同档次的作品,冷门与热门的相比较,我感觉冷门类文物的价格还没有达到它的应有水平,它们有很大的升值空间。二者之间一定会逐渐缩小差距。但是二者也很难持平。因为文物价格的高低和收藏家的数量是成正比的,就是市场竞争决定的。比如说市场出现同是元代的两件精品,一件是青花瓷、一件是珐琅器,本应价格相当,但因为收藏瓷器的人多,收藏珐琅的人少,那么竞买瓷器的可能多达二三十人,而竞买珐琅器的可能就几个人,最后的成交价肯定是瓷器高出很多。这就是现在的市场情况。

  采访者:那对于刚开始收藏事业,或艺术品投资的新手,您有什么建议和忠告吗?

  夏:一句话,循序渐进。首先要打基础,看书,看文物,到展览馆去,到拍卖行去,多看,多了解文物,选择自己喜爱的门类,培养自己的鉴赏能力,由低档到高档来购买。最后你不但是个收藏家,还有可能成为专家。我知道有的人,他买了若干年以后,才想起请我们去鉴定,一看满屋子假货。他为此伤心,就再也不收藏了,对他而言,收藏成了痛苦的事了。还有的人到现在还执迷不悟,几间房子全是假文物,他不认为有错,也不请人去鉴定,这就等于是空忙一场。他的藏品是假的,精神上也肯定是空白的。所以搞收藏的一定要循序渐进,要边学边买。如果可能的话,在买文物之前,请专家帮你掌掌眼,给你讲一讲,那当然更好。老麻烦人,可能也不好意思。买了文物回去拿着放大镜,细看细琢磨,寻找那些规律性的特点,慢慢就有经验了。再一个,社会上经常有讲座,去听听。当然,我不是说你听课,就会认识东西了,也不是那么回事。听听课、看看实物、看看书这三个方面相结合,然后你就懂得多了,收藏文物也就在行了。

3上一篇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鉴藏 00008 收藏是人的本能 2008-11-15 48256DEA008181F5482574FF002977E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