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2版:视点
3  4  
PDF 版
· 新时期中国画之路
· 艺术·科学·社会
· 2008中国书画
年展启动
· 泉州·当代
· 当代实力派名家名作将于明年六省市巡展
· 艺术宣言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8年12月6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新时期中国画之路
  (上接第1版)

  回顾新时期的开端,中国画创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困境,“文革”所造成的国学传统的失落和西方文化的快速渗入,中国画艺术家自身对艺术本体的历史使命感空前焦灼。20世纪80年代中国画的创新思潮开始驻足于对西方现代艺术有选择的借鉴,这是个通过借鉴来丰富艺术语言的过渡时期,这些思辨推动了国画家思考和关注更广泛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带来了自由深入讨论的文化氛围,促使中国画立足现实与历史的文化背景,做出不断的自我审视与调整。随着门户的开放,西方各种文艺思潮大量涌入,并在中国画坛激起阵阵涟漪,从不同的方面作用着中国画艺术家。此时的中国画不仅要解决自身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还要应对西方外来艺术的强大冲击,并在这种紧要关头,做出切实可行的文化抉择。为了应对本土与外来的双重重压,为了中国画的生存与发展,中国画内部开始分化出了多股力量。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画发展思潮的重大变化表现在对传统艺术价值的重新认识或回归上。一批中国画艺术家强调维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人画的价值,形成了90年代旨在反对一味西化和意识形态化创作的新文人画。抽象水墨、实验水墨、观念水墨等水墨类艺术探索也就在中国画前景忧患之际孕育而生,开始开疆拓土,扩大着自身的生存空间,努力在世界绘画格局中寻找着自我价值和意义。在这段反思传统的道路上,许多画家不仅精研传统,并在绘画语言和意境方面做出了深入探索,谱写了新时期中国画发展中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传统的重要历史阶段。不可忽视的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在中国传统艺术格局中处于边缘地位的工笔画也逐步成为画坛关注的焦点。在继承传统工笔画表现语言的基础上将西方造型理念融汇其中,化古为新,赋予传统中国工笔画以现代活力。新世纪以来,中国画在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各种思潮洗礼后,开始从激进躁动、思潮云涌中走出来,因时代性变革而起于中国画阵营的各种观念与手法、语言与精神的求索也从含混不清、错综复杂中走出来,变得明确和清晰起来。许多中国画艺术家开始将创新的眼光由外部转向内部,开始重新审视和认识中国画传统,“正本清源,贴近文脉”,着手梳理中国画本体发展规律,按中国画发展规律去发展中国画。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画更注重以传统为基点的手法创新,挖掘民族艺术的资源价值,努力把握中国画的自律性,寻找符合当代人视觉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切入点,用笔墨担当起绘画语言和精神的载体。

  通过新时期中国画发展之路的回顾与反思,不少专家认为,在新时代中国画创作中,应本着“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向,努力按照中国画发展规律去发展中国画,顺应中国画本体规律去创作与创新。并以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和认真的学术态度,推进新时代中国画艺术的大发展。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2 新时期中国画之路 2008-12-6 美术报000022008-12-060001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