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46版:画家
3  4  
PDF 版
· 浙江“泥人宓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研讨会摘要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1月2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浙江“泥人宓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研讨会摘要
  2008年12月23日下午,浙江“泥人宓研究所”成立20周年研讨会在中国美术学院专家楼会议厅开幕。此次研讨会有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主办,范达明、张所照主持。参加研讨会人员有范达明、张所照、宋忠元、张浩、杨成寅、高照、冯罗铮、潘嘉来、陆乐、莫大林、吴双涛、严健民、黄发榜、蒋水荣、钱国静、徐红、方丹丹、宓风光等。

  开场白

  范达明(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秘书长):各位下午好!浙江“泥人宓研究所”成立20周年研讨会现在开始。研讨会由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主办。原先邀请的部分同志另有事安排请假。今天此会的主题是浙江“泥人宓研究所”成立20周年,所以我们先请宓风光先生介绍一下他们研究所的概况。

  开会的初衷,是希望得到大家对我的批评和指导

  宓风光(浙江泥人宓研究所所长):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中来参加泥人宓研讨会。“泥人宓研究所”在20年前创办,在座的很多老师曾是泥人宓研究所的见证人或曾参观过泥人宓研究所。当时规模很小,场地破旧。“泥人宓研究所”从那时起步,到现在,已经走过20年了。这20年我走了很多的弯路,那时总希望能有人给我帮助指点,使我能坚持走下去。今天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艺术作品展,是我自己的一个梦想。在各位老师、专家的帮助下,我圆了自己的梦想。也是这梦想,坚持让自己走到了今天。今天有这么多老师、专家到来,我非常荣幸,非常高兴。通过这次展览,希望各位老师能给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能得到你们对我的批评和指导,让我走得更远。作为“浙派泥人”传承人所给我的重任,我今后的路还很长、很远,希望在座的老师不断地给我鼓励、帮助。谢谢!

  宓风光的突出成就在于敢于面对两座大山

  张所照(浙江省美术评论研究会副秘书长):今天出席这个研讨会让我感慨万千!一是风光先生依靠手捏“泥娃娃”自立门户,20年如一日,创立“浙江泥人宓”品牌,这不容易;二是风光先生在从艺道路上,作为泥塑工艺大师,同时还成长为擅长人像漫画、速写和中国画人物画家,难得;三是风光先生的立体和平面的造型艺术作品,都是自主构思、自行设计,或塑或绘,用色用笔,从头到尾自己动脑动手,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和创作成就,大家有目共睹。他的作品在吸取南北彩绘泥人的基础上,不受“三分塑、七分彩”的传统造型法则的束缚,强调“彩”是配角,“塑”是主角,大大丰富了彩绘泥人的语言表达,注重形神兼备和生活感受,摆脱了“脂粉气”,从而使自己的面貌焕然一新,独树一帜。

  有“工”有“艺”,形神兼备

  张浩(原浙江省文联主席):宓风光我比较熟悉,我们都是嵊州人。他很爱动脑筋,经常探索新的东西。他没有经过科班。从作品中能看出,他比科班的人作品特点更明显。他的作品,有两点给我印象很深。第一是他的工艺。近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延伸,在工艺品进入市场以后,突出的往往是它的规模、它的量,但是现在的工艺品在“工”上面花的时间很多,但在“艺”上都没法看,重“工”轻“艺”。但宓风光的作品有“工”也有“艺”,当然这“艺”又离不开他的“工”、他的精雕细琢。“工”和“艺”完美地结合,是真正的艺术品。第二他的作品形神兼备。作品反映生活凡人小事,有鲜明特色。望今后能坚持自己有特色的道路,通过自己的作品,把浙江、浙东的民间历史展现出来。

  泥人宓作品20年来探索的四个类型

  范达明:宓风光先生近期创作的作品,主要有《老夫老妻》、《三百六十行》等系列。如《三百六十行》系列,把一些普通老百姓从事的各行各业的众生相都展示了出来,真是多姿多彩,在写实题材的基础上又大胆地用夸张手法。这些作品跟传统民间泥塑不同,因为传统的泥人艺术强调工艺的装饰性。从写实的角度看,《老夫老妻》等作品都用了一些雕塑化的元素,为什么?这和他当地嵊州的地理条件有关系,那里泥土很黑,是做泥人的好材料。当年无锡泥塑大师柳家奎、柳成荫办泥塑厂回嵊州办,也是因为有天然的泥土。当时宓风光也在那个厂,真的是名师出高徒。他就在厂里学到了做泥塑的看家本领,后因厂子经营不得法,关门。在这时宓风光就办了自己的“泥人宓研究所”。他的作品保留了中国传统泥人的特征,但在形体造型、风格以及彩绘上做了变化。还有一类就是微雕,体量非常小,和蚕豆大小,主要表现是戏剧脸谱,包括鸡蛋大小的漫塑“文化名人”和各国领袖的头像也可归于微塑。这四个类型都有不同程度的漫塑味道。

  第一个印象两个字,就是“佩服”

  杨成寅(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宓风光先生的泥塑看到过几次。第一印象两个字,就是“佩服”。这话不是我随便说说的。佩服他什么?第一点,是他自学能力很强,所以令人佩服。第二点,他创业不容易。我曾学过雕塑。现在做雕塑的也难,我自己就碰到过很多机会却都抓不住。而他是自学,能坚持20年,经济方面还能维持,在这方面表现出他的能力。第三点,他的泥塑光靠技术是达不到的。他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很了解,过去我们讲“技道两进”,有技术、有艺术。他的成就说明他不仅仅是从“道听途说”中获得印象就入手创作,他有文化修养、美学修养。他的作品就是“技道两进”或“艺道两进”。第四点,他的速写,现在美术学院很多毕业生也达不到这水平。他抓形象、神态,有很高的艺术性。对他泥塑的评价。跟天津“泥人张”比较,“泥人张”主要是吸收、发扬中国民间的泥塑传统,选取了当代、古代题材或文学题材,这些方面都有体现,做得很好。当然“泥人宓”也发扬了中国民间泥人的一些传统文化,但是他还吸收了外国的东西,这让我想到法国的漫画家、雕塑家杜米埃,杜米埃表现当时政治家的肖像,他用讽刺漫画的形式来表达。“泥人宓”把国外雕塑的精华和元素加以改进利用,用中国自己特有的题材,所以作品就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息。

  能够在全国自成一家非常不容易,是非常成功的代表

  宋忠元(中国美术学院前副院长):宓风光先生没有经过正规的训练,但造型能力很强,这可以从他的速写中看到。在整体的把握,人物的刻画,这对他的泥塑也有帮助。他了解民间生活的风情,能瞬间捕捉生活细节,作品《老夫老妻》、《三百六十行》这类题材的作品比“泥人张”更深入、更夸张,对生活情趣的把握也更好。他对传统的与其他民间的东西能加以吸收、融会地结合。再者他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而且又能把握雕塑语言,所以作品就有他自己的特色。如《老夫老妻》此类题材,如能在造型上做得更概括,可能更好。他能把民间题材概括得有装饰趣味,能表现出民间的生活精神状态。他的泥塑吸收了中国传统雕塑的手法,他的泥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东西,能独成一家实在不易。按照他现在的专业能力,的确还可以多吸收一些民间传统的东西。在其中吸收养分,然后再加以变革,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需思考如何走?如果以后作品还是采用写实手法,那变动就不大。现在他的题材已扩大,坚持探索,但是要从自己喜欢的、熟悉的东西来扩大。比如你表现现代的某些题材,他完全有这个潜力做到,因为他已经掌握了熟练的传统技法。但是他现在需要变革,只要不丢失自己的长处,再去掌握了解新的元素,以后作品定会有新的面貌。

  造型基本功过硬、审美修养品位高,以及新民艺与新题材

  高照(美术报副社长):从宓风光先生的展览看到了他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造型大气,夸张得体。培养一个艺术家,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的修炼,另一方面是审美的修炼。首先是技术的修炼,没有技术的修炼,在作品中不可能有技术的含量,就无法表现自己对审美的追求。当然仅仅有技术或本领,未必能表现一个好的精神的指向,也就是说,审美的修养最终决定你作品成就的高低或内涵的深浅。从这两方面,他的造型基本功,我用“过硬”两个字。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人体结构解剖做过研究,而且是比较深的研究。他的作品在面部的结构以及动态等各方面都说明了这一点。虽然说他是非科班的,其实从传承和师道上来看,他也吸取了一些西方的技法,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的路线还是走民间。在审美的修养上他是一个学者型的文化人,作品所表现的品位就比较高。他的速写、泥塑、或其他艺术品,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第二个,他是一位民间艺人,但是他跟老的民间艺人又不同。比如杭州做根雕的刘小平,象山做根雕的张德和,青田做石雕的倪东方,包括搞东阳木雕的黄晓明等等,他们是新的民间艺人。从他们的艺术作品当中给我的感觉,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技法,和老的民间艺人不同,他们吸收西方的元素,重视夸张、变形、写意。虽然作品内容也反映民间,但在表现手法上不同,但从审美的趋向来看,他们这几位更具有现代性、时代感,是这个时代所产生的民间艺术作品,从技法上、从审美趋向来看不同于过去的民间艺术。在这一点上,宓风光他也可以思考在题材和技法上的变动。尝试新的道路。

  宓先生“很了不起”,修养很全面,展览非常有价值

  冯罗铮(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宓先生虽然没有进过美术院校,但是我觉得他的艺术成就并不差于院校毕业的,他的中国画人物和速写蛮有学院派的味道。比如他画的绍兴人如蔡元培、鲁迅先生的肖像,特别是画马寅初先生的带有明暗的肖像,都带有学院派的味道,达到像一些老师的水平,当然相比之下他可能还年轻。另外他书法很棒,展出的《百骆图》,他的长篇题款书法很漂亮,确实修养很全面,我非常钦佩,所以觉得他的艺术成就“很了不起”。第二是题材的广泛性,表现手法的多样性,其中一件作品都是戏剧小脸谱,以精致的工艺雕塑,再拼一个比较概括的脸谱,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图标。这样就体现了绍兴嵊县浓浓的乡土味道。再加上宓先生周游了很多国家,他有很现代的人物速写、写生和人物创作,是多面性的。我留意到他有一组雕塑,胖胖的修脚的师傅,他不图全部概括在一个长方体里面,处理上也是很现代。所以来看这次展览,是一次艺术享受,也给我们接受了一次美的教育。

  继承好的东西,接受新的东西

  莫大林(浙江自然油画院副院长):20年前,张所照、李大芸和我一起去参加浙江“泥人宓研究所”成立,当时我觉得无锡、天津有泥人,怎么嵊县也有泥人?无锡的泥塑圆圆满满,细到挑不出毛病。“泥人张”的造型和“泥人宓”基本上一样,比较精炼,但是很写实。“泥人宓”的雕塑处在这两者中间,尤其是它的造型,“泥人宓”的作品用雕塑的技法,又有民间造型的元素,自然得当。我欣赏“泥人宓”作品的简练,单纯。从现代语言出发,民间的东西跟现代派不同,现代派的作品很夸张、很简单;而民间的作品很细腻。怎么在这中间寻找一种语言?说到底,“泥人宓”泥塑颜色简单,造型夸张,但是又很真实。你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在泥的基础上把合适的颜色、能代表作品内涵的东西做上去,越简单越好。还有就是在以后创作的题材上,拓宽你的思路,再挖掘。

  在泥塑市场弱化情况下静下心来做泥塑,令人感动

  潘嘉来(人民美术出版社特约丛书主编):从今天的这个展览来看,他20年里一如既往地追求艺术的高度。大家都知道,这20年发生的变化,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有很多聪明的人都去做更风光、来钱更快的事情。解放后,泥塑市场就慢慢的弱化,风光先生20年如一日,不被诱惑所动,真的令人感动。从作品出发,大家讲的《老夫老妻》、《三百六十行》是我特别喜欢的,有中国传统的形式和语言,它的内容和表现方式是我们所熟悉的。大家强调你没有进过美院,我想你没有进过学院反而是你的长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有它自己的一套形式语言,有它自己的表现方式,他吸收了国外的艺术元素,但表现的还是中国老百姓能够看懂的艺术形式语言,这是他的长处,很难得。

  宓风光为我们绍兴争了很多光

  吴双涛(绍兴市群众艺术馆馆长):我认识宓风光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初,是在我们绍兴的一次会上,会议安排的一个议程,就是绍兴艺术家的表演,有唱越剧的,还有一个节目是泥塑表演——宓风光先生拿了一块泥,马上捏了个人物。其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环节,就是如果你能认出捏的是谁?就把这个泥塑送给你。我当时认出了是阿拉法特,就得到了这个泥塑。当时我很惊讶,对宓风光先生能够有这么高超的技艺很佩服。后来我们在接触的过程中,谈艺术谈美学,谈人生,那时我也读到了,他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嵊州泥塑厂衰落后,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他的泥人宓研究所运作得很聪明。那么怎么来赚钱?他就不光是一味的赚钱,还有艺术的追求。通过泥塑与泥塑表演这个项目推进文化交流,而且他在泥塑表演上也善于运用多种形式。这个跟我们当今所倡导的主流文化是非常吻合的,也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泥味怎么做足,这是以后要考虑的问题

  陆乐(嘉兴文化局创作室创作员):我跟宓风光大师一样是自学的。我们不同的是他20年做一件事,成了大师;我20年前转行做雕塑,所以现在还在学。他跟其他大师不同,他有智慧,而好多所谓的大师都是在模仿。他的彩色泥塑比较有特色,如嵊州的越剧,很委婉,很甜美。他的《三百六十行》是近年做的,而他以前有颜色的东西做得很漂亮。就像莫大林先生说的,要如何走出来?有泥味,我觉得他说得很好。至于《三百六十行》,刚才有老师也说了,泥味怎么做足它?这是大师他要考虑的问题。

  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的评定

  严健民(美国火星艺术中心总裁):宓老师的泥塑非常有价值,这是非常关键的。不在于卖多卖少,关键是要有艺术价值,因为西方人接触你的艺术,他是从艺术角度来考虑你的价值。

  结束语

  张所照:由于时间关系,不能让大家继续畅所欲言。今天浙江“泥人宓研究所”成立20周年的研讨会在各位专家、老师的集思广益,大家结合宓风光先生的作品,无论是绘画还是泥塑,都发表了很多中肯的意见与见解,这次研讨会非常有学术性,不仅对宓风光是个鼓励、指导,我自己听了也很感动,很受教育。而且刚才很多老师也引出了很多话题,但是由于时间关系,研讨会到此结束。谢谢!

  根据现场速录电子文本,范达明整理摘编(2009年1月6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46 浙江“泥人宓研究所”成立二十周年研讨会摘要 2009-1-24 48256DEA008181F5482575430028118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