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8版:评论
3  4  
PDF 版
· 当代艺术创作与市场四人谈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当代艺术创作与市场四人谈
■丁方 周京新 吴维超 吴冠南
  当代艺术创作与市场四人谈

  ■丁方 周京新 吴维超 吴冠南

  丁 方:当代艺术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对美术家来说,都是活在当代,那他创作的艺术作品都算是属于当代艺术的范畴,但“当代艺术”一词还有着一个特殊的意思,指那些具有前卫性特征、更有冲击性的艺术。2008年中国当代艺术的市场面临一些冲击,主要体现在拍卖场上,以货币为表现的一种价值体现,出现了反差。这里面究竟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我想这是一个很困难,但是又必须要面对的,甚至回答的问题。就我来说,我每天面对一些学生、研究生,他们在我教授通常的课程的同时,经常向我发问,西方美术史和我们现代如火如荼的当代艺术究竟是什么关系?有没有用?当代艺术是好还是坏?任何历史的知识,我认为只有能经过当代文化的提问,乃至于回答才是有用的传统,这种传统就面对着萎缩和僵化的可能性。我先说这些。

  周京新:实际上这种经济危机的冲击也不是第一次了,市场有启发的责任。一方面我很同情在此之前大量投入的藏家,不管他之前出于什么想法。实际上,在上个世纪初就碰到过这种情况,有的就是捂在手里,估计到现在也基本上烂光了。很多东西拿出来根本没有办法处理的。当时也是属于自己在这方面意识、知识都不够,准确性很差。另外一方面我觉得这也是好事情,让大家冷一冷,艺术市场我觉得它过热,起码有两个非常不好的方面。一个就是把画家搞得心里面很浮躁;另一方面,近几年的收藏热,那么多的人加入,那么多的钱在里面转,实际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到底有多少?我觉得应该盘点一下,淘汰一下,有一些东西让它清晰一些,冷的时候大家可能相对理性一些,考虑问题很可能全面一些。起码这两个方面是好处。

  吴维超:现在买画的人,真正懂画的人还是占少部分。一部分人是投资,还有一部分是根据自己的工作需要,当然还有一部分是自己喜欢自己收藏。买画的多数不懂行,买什么样的作品完全是看名气和地位。

  周京新:这是一方面,也不全是。我觉得有的是根据某一种渠道得来的信息。市场有时候价值观会造成很多盲点。但你要求一个藏家,一个人花钱还要有本钱花,又要懂,这个比较困难。名气不大的人的画也有人买。

  吴维超:没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是没有收藏价值的。我开玩笑,人民币没有艺术价值,所以它就没有收藏价值,这里面情况很复杂。

  丁 方:中国因为近代史改变太大,所以造成很多很复杂的情况。关于藏家的问题,我和一个中国台湾的藏家讨论过,他认为中国大陆目前有很多买家,但是缺乏藏家。真正的藏家是喜欢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真正要腾出艺术空间来放这些作品,而且要建立档案,要研究它,浸到这个情绪之中。现在很多在拍卖场上活跃的人,目的是为更大的买家做二道贩子,这些画的去处是库房,时刻想着再倒卖出去,但这种区别我相信是会改变的。

  周京新:中国也有家里面收藏条件非常好的。

  吴维超:对藏家来说,不能听别人说谁的名气大,谁的级别高。

  周京新:我觉得也有一种学术方面的原因在里面,我跟丁方都是在学校里面工作的,我们的毕业生质量是不是都是这样高?培养的学生的艺术品位、知识能力是不是都能够达标?不一定。这个标准本身是很模糊的、很不明确的。一个老板,他有了钱以后,他要去买画,你说你不懂,不能让你买,有这种道理吗?没有人管他。所以市场就乱。我觉得画家不能过多地享受这个东西,不能泡在这个环境里面,人会泡糟掉,你说谁都需要钱,谁都需要生活得好一点,但是靠卖画赚大钱,最后变成巨富,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也没有必要画画,干别的也一样好。你可以挖矿、挖煤、做房地产。我觉得画家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清苦的职业。

  丁 方:按照知识分子的这个定位,画家就是有一个文化使命的人,不能像商人那样。

  周京新:你精神上面享受很多东西了,不能什么好东西都让你享受了。

  丁 方:曾经有一个朋友问我,他说他不懂,他一直是收藏古代艺术品的,一些当代艺术品很难看,还卖得比古代艺术品还高。当时我说我要思考一下再回答,我回答不了。这确实是一个以货币为计算单位的价值判断领域里面,大家非常关注的也非常敏感的问题了。为什么这样的画,它究竟价值在何处?

  吴维超:他为什么这么画?他就是为了钱这么画,因为你不这么画西方人就不买,一些年轻艺术家搞不清楚,拿不准,到底什么样的艺术衡量标准,觉得这个卖得价格很高可能就是好东西,会造成很多年轻人去拥护这种东西。这种现象很有问题。

  丁 方:中国的一些当代艺术作品怎么制造出来的,被什么人抬起来,抬到什么价?从这个循环的线路来说,不能排除很多因素。很多当代艺术品,所谓的中国当代艺术品,能否作为当代艺术,主要是以能否参加国际上的展览作为标志。但国外的一些展览由谁定?据我和很多朋友观察,20多年来,中国的、外国的一些策展人,表明这些入展是有规定的,一般都是一些形象比较差的,但是质量要达标的,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的,有一些刺激人的,感官上刺激人。这个就形成了一个无形的标准,你不画这个就入不了门。西方主流社会他们的代表性的艺术家不是搞这种艺术的,可能是搞严肃艺术的。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形象有看法,和中国的当代艺术十多年的艺术输出是有关系的。

  周京新:艺术家应该很个体,他们的精神很独立,但是艺术家是应该有文化责任的,对历史,对优秀的东西,对所有的文化传统应该尊重的。现在就像有一种力量来操控一样。对艺术家来说是很悲哀的,充其量你就是一个棋子,一个舞台上的配角。我以前也碰到过国外搞艺术或理论研究的人看我的作品,他们就会问你,你这个里面有没有一种反抗啊、精神的爆发啊什么的。我说没有,我就是纯粹表达一种绘画上的造型的这么一个过程。我可能是纯技术的,没有其他东西。我比较尊重画家的艺术品位里面,有一种比较纯真、善意的,比较有良知的精神内涵。我更尊重那些艺术品里面有应该属于这个艺术品的,哪一个类别的比较高的技术难度,缺了这个东西谁都能够做艺术家。我们环卫处的工人都是艺术家,拉了一大车的东西往地上一倒,那不是艺术品吗?我们的拆楼公司把一幢楼拆倒很震撼的。比有一些装置更震撼得多。以前有一位艺术家要搞展览,反复讲他的画里面要表现一种力量,一种张力。正好楼下的一个老工人在拿着扫帚扫地的时候,我说,你看,张力,那是艺术吗?

  丁 方:一次研讨会,一位老先生有一句话说:艺术是引导人精神向上的。给我印象很深。这可能是半个多世纪前讲的话,对我们今天仍然有极大的思考价值。

  周京新:这可能和我们几十年,近一百年来的美术教育有关。融于西方的美术学院式的教育,学科的体系一直是一个尴尬的事情,我们教出来的美术专业的学生最后拿到的毕业证都是文学学士、硕士、博士。现在有了一个艺术专业硕士。前段时间,我在上海参加全国专业素质的评判,有一些专家就是想,通过一些途径把这个学科确定下来。学院里面也有这种倾向,你写篇文章,发表一本专著是研究,画一张画就不是了。所以这是在很尴尬的境地里面。

  吴维超:我们发现,一些当代艺术品,西方人虽然给了他们比较高的价格,但最后还是想卖回来,最后接盘的还是中国人。

  丁 方:有这种迹象。一些西方的藏家,在最低价的时候囤积了大量的中国当代艺术品。还有一个现象比较奇怪,有一些艺术家他们亲自操盘,他们争当标王。

  周京新:这个是一种技巧。做生意的人可以玩这个技巧,艺术家夹在里面我觉得是麻烦的事情。包括拿了钱买了画的人,他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出现那么多的好画家。

  丁 方:不合格的艺术品太多了,次品的比率太大。

  周京新:怎么可能一下子涌出那么多画家。实际上艺术创作,是一种很讲品质学术研究。它是有背景可以查的。一夜之间能不能成为一个画家?现在就有人都能够做到。学校一夜之间纷纷招收艺术生,大学生也能够一夜之间招很多,教授也可以一夜之间找到很多。但是画画实际上是要动很多脑筋,积累很多知识,要花很多的精力才有可能成功。好在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好很多了。招生这一块,一直困扰着各个学校。我参与过,我们这个学校分数其实还比较高一些,起码你要达到普通的这一个批次的本科生的分数线的80%以上,要达到这个标准。但是有一些专业就要求低一些。有一些也没有办法。画画的还好一些,有的专业要求高了就没有办法招生。

  吴维超:艺术家积累到最后比学养。没有学养怎么可能有好的艺术创作?

  周京新:确实是这样。现代艺术里面有很多垃圾。中国画里面是最厉害,是重灾区,人又多。但这个潮流还是会往前推进,作为一个画家,我们只能尽可能地把这个良知保护好,独善其身。实际上独善其身也是先挽救自己。要是能够发明高科技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好了。像美术院校招生考试的时候,有人突发奇想,阅卷是不是能够高科技,用计算机来阅卷,把人的因素、人情关系、漏判、误判剔除,把标准输入进去,像点钞机一样,分全出来。将来艺术品也是这样,有一个什么东西,比如说你是买家,戴一个辨别的眼镜,值多少钱一下子就出来了,然后你就知道怎么去买它了。这个画家画得怎么样,戴着眼镜一看,80分、90分马上就出来了。现在画家当中厚颜的多了。我们期望由高科技来解决这个问题。

  吴冠南:作为一个画家,我没有将世界金融危机与中国艺术市场、中国画学术主张分析得很清楚,因为经济有经济的规律,艺术有艺术的规律。艺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外国的我不好判断,而中国的艺术市场似乎与世界金融危机关系不大,其一:外国购买中国艺术品本来的份额就有限,相反,是将本来收藏在他们手中的中国艺术品,回流到前两年热闹的中国艺术市场中来,所以几乎谈不上什么购买力;其二:西方某些人即使投入一点点“阴谋”经济,也只是冲着他们并看不出名堂,连作者自己也看不出名堂的所谓“当代艺术”作品来的,当然,其中画家与买家的私下协议,譬如:有无真正成交?成交的作者真正得到的银子是几两等等。其三:中国艺术市场、拍卖行、画廊缺乏长效机制,大有捞一把算了的做法,制假卖假、宰一刀是一刀。其四:画家作品进入市场,缺乏规范的“艺术作品代理”渠道,以至延伸出很多怪像,如画家信口开河、在无任何参照标准下漫天要价,青年画家作品的价格超出已故名家作品的价格见怪不怪。所以全世界乃至中国艺术市场的调整是必然的。是出于艺术家、艺术品拍卖行、画廊、伪艺术家们自身的责任,与世界金融危机并无太大的联系。至少中国艺术市场是这样的。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评论 00008 当代艺术创作与市场四人谈 ■丁方 周京新 吴维超 吴冠南 2009-2-14 美术报000082009-02-1400011;48256DEA008181F5482575350008F43E[]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