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1版:随笔
3  4  
PDF 版
· 人生已很舒服
· 叶一苇《长话短说(书画)》节选
· 忆夫子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人生已很舒服
□章子峰
  也许人到中年催熟了的心理,曾经快乐的东西,现在看来是那么的幼稚;曾经有趣的事情,现在看来却是毫无价值。成熟赶走了快乐,价值替代了兴趣。失却了快乐和兴趣,空虚和无聊就不断地朝自己袭来。

  但每每坐进自己的画室,点一支檀香,沏一杯好茶,嗅着茶叶的清香,放一首美妙的乐曲,把茶水倒一些在砚内,一边慢慢地磨,一边翻看自己收藏购置的书画作品。空虚和无聊就会慢慢释放,像是找到一处让心灵休憩的港湾和驿站。

  偶尔抽闲看看禅诗,读到布袋和尚一首诗,颇有感触。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只有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看清自己的轨道,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做进步。

  布袋和尚讲虚空无挂碍。要空出所有,才能建设一切,“空”,才能成就万有。禅诗予人生诸多启迪,增人智炬。

  我寻搜唐宋间一些禅宗大德的示法偈诗,抄录下来,在这里收编的近80幅书作,在之前已写了多篇,似乎都未入“禅”。是日中午,家中藏有“老台门”极品(一种珍藏40年的黄酒),喝了七八两,似有七八分醉意,情绪“内分泌”产生作用。便“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妄想,是谓求之不得,遇之即彰”,全然无碍,一气呵成。

  唐怀素常常醉中作书。醉中,“恍恍”又“惚惚”,于是,“物我同化”。

  确实,中国书法仍是一门体现乃至修习禅机的艺术。

  一些文人高士的诗也禅味十足。

  文人高士中,李白下笔汪洋恣肆,然落魄失意不算圆满;杜甫持律过严,炼诗苦生存也苦,诸多不如意。唯东坡先生最懂生活,游于书法、绘画、诗词、音律诸艺,身置处即安心处。当下人们活得较累,心灵无所寄,我们确实需要学会“生活”,学会“安心”。

  我原在中国美院习的是花鸟,近两年来却多作山水。似乎写竹作兰已不能尽陈我的心胸,须要更大的空间。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禅与山水画最近最接。

  惟信说:“未开悟之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惟信的第二境:“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已是很高的境界,近现代西方的印象画家们,不正是走到了第二境么?而惟信说的第三境,“山又是山,水又是水”,却早已不是从前的见,而是一种“物我两忘”,或“物我相契”的境界了。

  这正是中国画得以在片叶枝花、尺纸寸绢之中,营造和焕发出千百年不衰减的无穷魅力的秘密之所在。

  当艺术与人生交融如水乳的时候,艺术便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的本身,也就成了一种艺术。

  苏东坡用朱砂画竹,小和尚问老和尚:怎么用朱砂画竹呢?竹子有红色的吗?

  老和尚回答:那么,你见过黑色的竹子吗?

  小和尚无言。

  这则禅宗公案暗寓一个道理:人们对外界事物(实相)的认识,往往因为熟见熟闻而认同,即使其并非“真实”也认为“真实”,不是“自然”也认为“自然”,就如同见惯了墨画的竹子而没有产生过疑问一样。而其实呢,我们的认知、认识,往往被这种“熟”所欺骗。

  当一个伟大的艺术家的作品炉火纯青的时候,人们会说:“他已达到了‘大技巧’的境界了,富有禅味啊。”

  博大,开阔,悠远,自然,恬淡,和谐,宁静,隽永,这些,正是禅赋予中国艺术的主要品格。

  去年中秋节前后的一天,与金鉴才师约到杭州永福寺,喝茶、写字。偶遇分散多年的学兄月真,月真已是永福寺的“老板”了。

  永福寺内鉴才师边写字边念叨:“香烟抽不完,茶叶喝不完,月饼吃不完,纸张用不完,人生已很舒服。”

  这应该是一种禅定。

  在我习书习画的岁月中,有无数的业师如高僧示偈传法般教我励我。未开悟前师度我,既开悟后我度己。书画之道实高深,何时我便悟了呢?

  此次将所写禅诗与近几年的画作集编出版,也诚惶诚恐,以恳请我师我友同道中人指正赐教、广结善缘故,便不避浅陋了。

  (本文系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禅诗画意》作者自序,题目为编者所加。)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随笔 00031 人生已很舒服 □章子峰 2009-2-14 48256DEA008181F5482575590018B83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