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0版:书家
3  4  
PDF 版
· 后 记
· 《蒋频行草书古诗卷》序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14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后 记
□鲍洪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一段时间,每次走进蒋频先生的办公室,总见他神情凝重,说到动情处,眼眶总会湿润。各界的捐赠活动陆续开始后,他不仅捐赠巨款、捐赠自己的书画作品,还捐赠收藏的名家精品,同时还联合文学艺术界和慈善机构组织多场捐赠拍卖会。此时,蒋频先生所有的工作重心都在“汶川”。

  一个月后,我出差外地买到几张老宣纸,回到杭州拿到蒋频先生这里。那天午后,他兴致很高,又适逢看到老宣纸,书性不由大发,叫来秘书磨墨说要写写看。写此长卷潇潇洒洒一路写来,时而厚重,时而轻灵;时而布局疏朗,时而安排紧凑。不用刻意安排,也没有停笔沉思半晌再下笔。古诗是他烂熟于心的句子,毛笔是他经年常用的好笔,而宣纸是经历时间沉淀的老纸,三合而一用。兴致所到,笔墨生发,线条在宣纸上“起舞”,长卷就呈现在我们面前。

  写完诗句,他题了“岁在戊子大地震后书此长卷”,在场所有的人内心不免又“沉”了一下。对于包括蒋频在内的所有人,汶川地震已深深地烙刻在我们内心。经历了阵痛,我们更明白了休戚与共、须臾不曾分离的重要,发现自己对人对生命的爱无可置疑,对国家的爱无可置疑。

  沙孟海、启功、洪丕谟、韩天衡、刘江等先生在评价蒋频书法的时候,都同时提到了他的个性,他的直率、坦荡,以及外化为书风的酣畅大气。这种由于个性显著造就的典型书风的形成,属于“笔墨见性情”的最好体现。近日我从上海博物馆看了明清书法展回来,尤倾心于傅山、王铎等书家的书风,透过书法能感触到作者的性情,那般恣意开张,如此天马行空,让我大有心灵碰撞之感。归后再展此《行草古诗》长卷,感觉蒋频先生的血脉里,有明朝人的气息和风骨。从书法学角度上看,“技”是一个层面,“法”又是一个层面,而在技法之上的是精神,捕捉不到,稍纵即逝,却又时刻渗透在每根线条、每行字里。许多学书之人一辈子都在技与法上徘徊,蒋频先生能从字里渗透出精神层面的元素,正是他区别于常规书家的最大特点。

  卷后“大地震后书此长卷”短短几个字,使此件《行草古诗》手卷有了更明确的时代烙印,有了更为深挚的时代感情。这使得即便再过若干年后观此长卷,依然能回忆起大地震的感人场面,依然能感受到民族的凝聚与向心力。于蒋频先生来说,这是一次心路历程外化为笔墨的见证;于我来说,是一次精神旅途的畅游。

  2008年12月28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书家 00030 后 记 □鲍洪权 2009-2-14 美术报000302009-02-140001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