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杭州讯 记者 王婷 剪刀翻飞,落纸无声。当走进在浙江图书馆举行的“剪纸书房”文物展后,感受到的分明却是一种“敲锣打鼓”的热烈。
2月13日至20日,“敲锣打鼓——王伯敏‘剪纸书房’文物展”在杭举行,这或许是国内第一次如此全面地以实物作实例来陈列介绍中国的剪纸艺术。
展览很有脉络,分“历史篇”、“专题篇”、“姐妹篇”三个章节,展出的是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先生“剪纸书房”的部分藏品。
“历史篇”是最厚重的一部分。有1959年新疆高昌出土的北朝《对马》、《对猴》团花剪纸,有唐宋元明清各历史阶段的剪纸作品,有我国近百年第一个成立的地方性剪纸组织,有我国最先成立的全国性剪纸组织和十位最早的剪纸艺人作品……在王伯敏先生学养的梳理下,这些文物的价值被擦亮了,摆放在玻璃橱柜里接受着跨越时空的注视。
“敲锣打鼓”,很乡土的名称,用在剪纸上却恰倒好处。展览一如其名。那种热烈是民间生命力的象征,带着泥土的芬芳,喷涌出创造力的源泉,质朴之至显大美。
展览现场,徜徉在琳琅的展品间,看着看着,一位从桐庐赶来的谢玉霞老人从包里掏出了剪刀和纸头,站在展厅的一角任手默默地迂回游转,不一会儿工夫,一只栩栩如生的剪纸公鸡屹立眼前,她的周围也不知不觉围满了观众。“我的职业是医生,已经剪纸剪了60多个年头了,”谢玉霞老人说起自己这个拿手活就漾上了笑容:“这个展览里有我的剪纸作品,我相信剪纸会陪伴我终身。”
谢玉霞是一位很普通的老人,展览展出的作品几乎都不是出自名家之手,绝大多数都是像谢玉霞这样的民间艺人创作的最原生态的民间剪纸,山花烂漫,生机昂然。
展览期间,还举办了王伯敏“剪纸书房”文物展座谈会,王伯敏先生本人和杭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吕春生、浙江剪纸研究会会长蒋遵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桐庐县文联主席董利荣、中国美院设计学院艺术设计系主任郑巨欣、浙江大学教授胡华丁、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浙江剪纸分会会长沈蕾等进行了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