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9版:画家
3  4  
PDF 版
· 文化体验使中国山水画创作
迈入审美当代性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下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2月21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文化体验使中国山水画创作
迈入审美当代性

——关于王书侠绘画艺术的实证研究
本报记者:崔 艳 采访对象:西 沐(博士生导师,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评估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所学委会副主任、研究员,北京大学文化产业与管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崔:听说,最近您要推出一本专著,书名叫《中国画当代艺术30年》,专门研究中国画当代艺术。您对当代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状况怎么看?

  西沐:近年来,山水画的创作在传承传统与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等几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进展,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山水画家,活跃了中国山水画坛,今天我们要研究的王书侠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但在山水画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与缺憾,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一、对传统的深入更多的是基于笔墨形式技巧而不是从文化的角度去深入;二、在对景写生中的创作让中国山水画中的写意迷沉于写实甚至是写真的世俗化审美之中,绘画中那种闪烁着纯净文化精神追求的气魄与气息很难发现;三、浮躁心态与多变的环境,很难使画家对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精神有更为深入的体验;四、文化陶养的积淀与修持,是提高笔墨认识的基础,对中国山水画来讲,笔墨的重要性无庸置疑,但笔墨表现的核心其实质是一个对笔墨认识的问题;五、过分注重传统的程式,限制了画家的创新能力,难形成自己的风格与特色。这些现状亟需改变,打破山水画风格单一的局面,使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化。中国山水画创作特别应改变那种偏软的小品绘画风格,应致力于创作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的作品,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才能增强画面的气势和感染力。

  崔:前面您提到王书侠,看来您是把王书侠作为文化体验山水画创作的一个代表人物来对待了?

  西沐:对王书侠泰山题材山水绘画的解读,更多的人集中于他的绘画语言形式与表达泰山风物的一种协调与独特性,很少人从文化的角度去解读在他绘画中的文化精神。我想这才是不断打开王书侠艺术世界的钥匙。而这一切的形成,并不是王书侠具备了比别人更多的有关泰山的知识,而是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长期对泰山感悟、对泰山文化体验的结果,也正是有了这种专深与宽博的体验,才能使他的绘画在泰山文化的积淀中,呈现出正大气象的文化气质与苍茫厚重的审美品位,从而在当今山水画坛中独树一帜。王书侠这种源于对文化体验而自觉进行艺术创作的画家,其潜力就是源于其体验文化的厚度,而这种厚度正是王书侠在艺术创作中充满自信的原因。

  崔:是不是可以认为,对泰山文化的体验首先形成了王书侠独特的审美经验,进而影响了他的山水画创作?

  西沐:在当代绘画史上,以泰山为题材吟诗作画的文人墨客数不胜数,从而使泰山在文化的关怀度上有了更多的关注。泰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也有不少画家写泰山、画泰山,但从芸芸众生的作品来看,能用中国传统的笔墨语言来表现泰山所独有的雄厚、大气及正大气象者并不多见。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因为很多画家并没有了解泰山、理解泰山、读懂泰山。这是一个相当艰苦而又漫长的感悟过程,不是偶然地去写写生就能解决的。其实,文化作为一种价值体系,是一个不断生发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过程只有有机地贯穿其中,才能有效地传承与发展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文化体系。王书侠长期生活在泰山脚下,时时感悟泰山的风神与气息,年复一年地游山、读山、写山、画山,泰山已经作为一种精神、一种气息、一种信念深深地根植于他的心中,体现在他的思想及行为之中。

  王书侠在绘画过程中所走的道路,不是靠的聪明或多深厚的家学,更多的是一种与泰山说不尽的缘分。王书侠给予我们的审美启示,从文化精神的角度来看与其说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外露,还不如说这是一种文化抗争与境界争锋的不断努力。

  崔:文化体验是一个过程,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是什么机缘使王书侠走上泰山文化体验之路的?

  西沐:王书侠,生于山东泰安。上大学期间,黄墨林、孟传柱老师深厚的艺术修养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使王书侠受益匪浅。大学毕业后,王书侠一直从事美术教育,而且工作单位又在泰安,所以张仃、刘海粟、周思聪等画家来泰山时,他都亲眼目睹过他们的作画过程,并进行过交流,这些对他帮助都很大。特别是1995年夏与陈传席老师在泰山认识并成为朋友以后,陈传席的学识、见地、人格等都对王书侠影响很大。古人论画:师今人,不若师古人;师古人,不若师造化。师古人不仅仅师古人之“技”,更重要的是师古人之“心”,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古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对自然物象的感悟是有局限的。所以,画家最终还是要师造化。王书侠研究过历史上很多画家,但他天性率真,童心未泯。所以,他最喜欢的画家是齐白石与陈子庄,其次是黄宾虹。从黄宾虹那儿得到的是“法”,从齐白石那儿得到的是“趣”,从陈子庄那儿得到的是“气”。他认为,过去在绘画语言上的一切探索过程都是一个发现和认识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虽然漫长了些,但王书侠始终觉得值。

  崔:文化体验需要文化蒙养,没有一定的知识与经历积累,体验就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穿透力,王书侠是怎样走过这一过程的?

  西沐:王书侠十分注重生活的蒙养,执著于泰山主题,以写泰山为己任,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延伸着中国艺术中独有的“乡愁”之绪,充分流露出人文关怀。这源于泰山。面对他的山水画作,可以看到景、情浑融一体的自然韵致,既有笔墨的飞动飘逸、机变百出,又有笔墨意象向真实感受里的深刻切入,可谓触景生情。泰山的山石结构方中带圆,巨大而又厚重,这种形式所能承载的内容是伟岸的,有丈夫气,也就是方正大气。在泰山山水画的构图与造型上,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其形式特点。当然,笔墨上更要注意与体裁的统一。所以,他用粗笔大墨、长线短皴,笔墨上力求能够达到干裂秋风、润含春雨的审美效果。王书侠对泰山山水画的执著是由不自觉到自觉的。一方面,是由于长期生活并浸润于泰山自然与文化情境之中;另一方面,这种情结一直引导着他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反思。泰山只是他创作的一个原点、一个引线,是借题发挥而已。王书侠真正所要做的还是透过泰山的外在形式来表现泰山的精神与文化内涵,这种精神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浑朴、大气、厚重、含蓄、神秀、苍茫。

  崔:泰山体验文化是一个很大的母体,作为一个画家,王书侠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在笔墨上形成了怎样的特点?

  西沐:王书侠的笔墨特点可以概括为:朴、苍、厚、滋四个字。其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笔墨的形象化阶段,这是在35岁到40岁之间。在这个时期,主要是将传统的笔墨与形象上的内在品质相结合,作品形象大多以写生为主,笔墨是为表现形象服务的。二是形象的笔墨化阶段,这应该在41岁到43岁之间。在这个时期,笔墨上升为主体,而形象的选择是按照主观感受形成的主体意识而选择的,画面笔墨意境是独立的审美体系。三是形象的符号化与笔墨的意象化阶段,这一阶段大体在44岁到48岁之间。在这个时期,形象与笔墨已不再是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浑融为一个整体,整个绘画过程是按照自然万物生成的基本规律在有意无意间生成为第二自然的。这也是文化体验的艺术化过程。

  崔:在泰山体验文化的影响下,王书侠的绘画作品有哪些重要的看点?其市场前景如何?

  西沐:王书侠在艺术上忘我的进取精神和他专注泰山、以泰山为题材不断发掘中国山水画的出新途径,积极探索中国传统笔墨与时代审美趣向的结合,较早地引起了藏界和中国画廊联盟的关注。中国画廊联盟市场研究中心分析认为,王书侠的山水画创作留给人们的最大的看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正大气象;二、用传统的笔墨形式,不游离地始终以泰山为题材进行创作,在反复的研究中抓住了泰山特有的状物语言,并将之升华为自己的艺术语言,独具一格;三、挖掘泰山所独有的正大气象,暗合了中国传统笔墨及文化精神的基本要求;四、持之以恒的探索及研究能力,是其艺术不断地向纵深发展的根本保证。有以上几点的支撑,我们相信,王书侠的绘画艺术会有一个非常广阔的前景。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画家 00039 文化体验使中国山水画创作
迈入审美当代性
2009-2-21 48256DEA008181F548257562002E166B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