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一直以来并不陌生,其中所藏的包括毛公鼎、散氏盘、宗周钟等文博重宝,《三希堂法帖》中的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等艺术经典,都是中国美术史上为人耳熟能详的艺术精品。记得大学期间学习中国美术史时,老师讲解自三代以来以至明清的青铜器、书画等中国历史上为世人所称道的文物时,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便是介绍文物如今藏于何处。每每这个时候,老师时常遗憾地告诉我们,某件文物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原作比较困难,只能通过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了解。也记得,上海博物馆举办2002年“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2004年“周秦汉唐文明展”、2005年“书画经典——故宫博物馆院、上海博物馆古书画精品展”等等国宝级藏品的大型文物展览上,师长、朋友、同学间永远缺少不了的话题,便是“何时能方便地亲睹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然而,种种原因,无缘方便、近距离地感受“对岸的文物”,成为许多人的憾事。
两岸文物间的交流与业内人士彼此间的真正互访,还是发生在近10年间的事情。并且,两岸文物间的交流基本上是单方面的,只是大陆文物借出在台湾展览交流。从1999年开始,台北“故宫博物院”开始向大陆借展文物,当年为“三星堆传奇特展”及“汉代文物大展”,台北“故宫博物院”向大陆商借了“马王堆汉墓”和“南越王墓”文物赴台。2001年,由大陆12家文物单位共同出借的共计120组件陕西省唐代文物赴台参加“天可汉的世界——唐代文物大展”,在台曾引起过极大的轰动。尽管此次依然是北京故宫方面向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单向”交流,但从北京故宫方面共有31个重要部门的负责人出席了此次会议来看,足见对此次机缘的重视程度。此次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结束与北京故宫的会谈后,还赶赴上海博物馆,与上海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沟通交流。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代表上海方面也进行了积极的争取,他表示,台北“故宫博物院”与上海博物馆都是中国文物艺术的顶级博物馆之一,双方的合作空间很大。
在这场逾约一个甲子的正式会面后,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文博界这一破冰之行,让我们为之雀跃。我们首先感到的是,两岸多年以来坦诚相待所结出的硕果。随着两岸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内越来越紧密的交流与合作,在互相增进了解和信任的过程中,两岸故宫的合作虽然姗姗来迟,却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两者之间交流联系的加强,首先具备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对大陆而言,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精品是众多大陆百姓心目中的艺术经典,却难以谋面。彼此间的联系加强表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来大陆展出有了可能的机遇;另一方面,这种交流也会告诉台湾青年一代这些文物的迁台过程,以及这些文物所代表的中华文化的理念。在学术研究层次上,由于大陆当代史学家、文物专家对台北“故宫博物院”多数藏品少有机会亲见,无法获得第一手的史料与文物资料,因此难以在研究上拓展深度,互通的大好形势同样给予了大陆学者研究的可能性。据悉,同根同源的两岸故宫博物院此次交流活动,受到两岸民众的普遍关注。众多网民参加了新浪网发起的“两岸故宫首次交流,您最关注什么?”的投票,28.9%的网民表示关注“两岸故宫能否实现双方文物借展,甚至举办联展”,27.6%的网民关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收藏将来能否到大陆展出”。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何时可赴大陆展出,一般认为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办理“合法”手续,主要是有人担心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在赴大陆展出时,可能会被大陆要求“物归原主”;二是展室符合“恒温、恒湿”要求,这属于技术方面的考虑。由此,我们感到信任与坦诚的重要和力量,北京故宫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隔着一条浅浅的海峡,但其间所珍藏着的同是中华民族历代文化艺术中的瑰宝,可谓是精品中的精品,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见证。两岸故宫借此“雍正大展”之际,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互助,正是象征着两岸在互相信任、坦诚相待基础上的进一步和谐交流,这对于两岸的艺术学者、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大幸事。可以预见的是,两岸故宫在互信基础上的交流、合作、融合,将具有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