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 题:孔仲起艺术研讨会
时 间:2009年2月15日下午
地 点:中国美术馆七层
主 持 人:邵大箴
资料整理:钮素芬 王鉴 摄影:李迎春
邵大箴:孔仲起是中国美术学院的资深教授,他这次展览,中国美术学院来了这么多人说明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威望,同时,今天还来了许多美术界的朋友,说明孔仲起在全国山水画界的影响。
范迪安:山水画需要面向生活,需要感受自然,但是更重要的是胸中有山水。孔先生几十年来始终把胸中对山水的怀想和眼中看到的山水结合起来,所以他就能做到题材是实的,但主题更高;能够做到具体的丘壑是实在的,但营造的意境是理想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山水画的总体的正统。所以他的作品特点在三个方面表现出来:第一,他的作品大气,但是有非常多的细节。大气与细节在山水画里面所谓宏观和微观之间的观点,但是这两者处理不当的话,就容易造成画面不够丰富,由此可见,孔先生的作品取景之大,但是细节之末仍然抓住,这就构成了他的特色。尤其在画江、涛、海、潮方面,孔先生做的特别突出。第二,孔先生在线与面的关系上也有他的独到之处,在他最精彩的作品里面是线条流畅,辅以块面的结合。第三,我讲是线条本身的趣味上,因为往往画波涛、云气比较多的用湿线、长线,用中锋,但是孔先生好像用的更多的是短线、干线、硬的锋毫,这样可以说让他作品中云气流动而产生的笔墨语言,相反的显得更加趋于自然。
陈家泠:孔仲起的哲学思想是来源于孔子,他是孔子七十三代,我们经常跟他谈到这方面的问题。所以造成他的艺术的胸怀、艺术的含量、艺术的深度都有这方面的关系。我认为,孔仲起虽然在浙江发展,但是他具有海派的胸怀,胸怀比较开敞,思路比较开阔,比较能够接受新事物。他的画面当中能够有这样的成就,跟这个思想是很有关系的。我自己也觉得,到最后画画不是一个技巧问题,技巧的问题是50岁之前应该要解决的,50岁之后,不是解决技巧问题,而是要解决学养、思想、人生的哲理,文学的修养方面,我认为孔兄之所以画“钱江潮”,画这么多的大海,有这样的气势,来源于他的胸怀。
任道斌:我有四点感想:第一,亲切感。孔仲起笔下的山水,如黄山、桂林、峨眉、雁荡等,可观可赏,可游可居,犹如李可染所提倡的 “为祖国山河立传”,充满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因此我感到格外地亲切。第二,在孔先生的大作里面有丰富的美感。黄宾虹先生说过“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孔先生的大作品把中华大地最美、最秀的山川写了出来,而且写出了精神、写出了灵魂。第三,富有古意。孔先生的画强调中国画的笔墨传统,师古人,师造化,他的作品里面既有米友仁、高克恭、龚半千、陆俨少的养分,又有所创新,笔意纵横,变化多端,形成了前无古人的孔氏云水画风。第四,孔先生的作品富有生机。孔先生年逾古稀,而声如洪钟,红光满面。他的山水画作充满生机与他本身富有生机的精神、富有生机的笔墨有关,与孔先生热爱生活、烟云共养、以画为寄、以画为乐、以画养生有关。
吴山明:孔仲起的父亲是安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的父亲什么都能画,从人物到花鸟、山水、走兽都可以画。我经常听他讲起他父亲对他的影响,我记得他年轻时候是英雄金笔厂的普通工人。他是从工人干起,他的家庭是知识分子家庭。所以他的画里面有很智慧的一面,也有质朴的一面,所以我觉得这两者跟他的经历分不开。孔仲起画的品种非常多,他从生活中来,但是又不同于生活,他的作品里面带有非常强的个人感情,他画的山山水水都是有个人的情感,这个情感跟一般的老百姓、一般的欣赏者比较贴近。最后他把这些优势都集中到潮水上面,我觉得是非常好的一种方法,能把潮水画成现在这样子,我觉得他是对中国山水画的贡献。
姜宝林:孔老师是我的老师,他曾手把手教过我。我1962年考到中国美术学院,孔老师是我的班主任,他同时也是顾坤伯的助教,所以我在美院打一点扎实的基础,和孔老师一年级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孔老师尽管画的是江水、海潮,但是他给人的形象是很苍劲的。孔先生在浙江美院潘天寿和顾坤伯老师的教学体系下是主干将,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现在虽然是古稀之年,但是他的画充满了活力和朝气,而且在不断地追求,也在不断地前进。
刘龙庭:看孔先生的形象,是南方人,但是在孔先生的画里面,我看到了北派的强劲、力度,并且用北派的笔法画南方的山水,用北派的笔法,画江南的丘壑,特别是近几年画的钱江潮很有特色。山水画在于画家的情操、阅历和思想,也在于中国画的文化和技法。孔先生是在学院里面成长起来的画家,他跟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不同。画展中,可以看到孔仲起的画尝试了多种技巧,有青绿、浅绛、白描、水墨,这样的艺术成果是在长期教学和创作生涯中形成的,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孔先生的画里面看到他对艺术的敬业和严肃认真。
潘深亮:孔仲起画得大气,如我们坐飞机在天上看一望无边,画的海汹涌澎湃,这种气势在中国古代画里面比较少,在孔仲起的画里面有比较大的发展。他画的构图上新颖多样,在着色上面,有非常美的感觉,在意境上面他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我们讲中国画就是一种美学,今天的展览就是提炼、集中和典型化美学展示。
薛永年:我觉得孔仲起的画气象很大、韵味很足、修养很厚、笔墨很高、丘壑丰富、面貌很多。孔先生在浙江美院成长,显然是受到潘天寿的影响,所以他的画都是有意境的。而且这种意境不是来自前人的一首诗,把它题上去自己没有感悟,而是在大自然的造化方面,心源的方面找到自己的连接点,这就是自己非常真切的感受,活生生的原汁原味的感受,而对于这种感受他不是直观的只注意视觉的感受,他有心源的修养。心源本身作为源头活水,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通过读书和行路修养,来塑造自己的品格和境界,这个是日常都要做的,师造化也是日常要做的。但是在一个具体的过程里面,把什么东西都触动,这就是原汁原味的真情实感的感受。孔仲起的画不是很空泛,他每一张画都很感人,他是导游,我们通过导游来认识,所以这一点使我感觉最有启示。我看了他的画展以后,突然想起两句话作为我感受启发的小总结:“睿智千秋诗意远、生机万里海潮生”。
董玉龙:我认识孔先生的时候陆俨少先生还健在,陆俨少对他的评价是“阔笔取韵,富有新意”。后来到上世纪90年代初,中南海请一些画家画画,我们跟孔仲起一起在玉泉山待了一段时间,当时我亲眼看到了他画的一张丈二的山水,那个画我看着他画了几天,印象很深。所以这次我看到作品跟上次是完全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发展,可以说比那个时候升了一大步。
何水法:孔老师画的水很潇洒,这是行云流水很自然、很有激情。激情在哪里呢?很熟练的笔墨哪里来,显然是来自于长期对生活的观察。今天从展览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已经超越了生活当中从必然王国走到了自由王国。孔老师今天有这么大的成就,跟他的为人和勤奋,以及他对大自然深刻的理解,对传统笔墨的理解分不开的,特别是孔老师在画云、水方面,我认为孔老师现在在这方面与传统有很大的发展和超越。
王 超:
孔先生的画展我赋诗一首:
万壑千岩顷刻陈,
白云鹤发绕昆仑。
江天浩渺同怀抱,
大雅英灵续孔门。
尚 辉:第一,画云和画水在中国山水画是经常见的,但是唯独缺少画大海和潮。我觉得大海和潮所突出的审美意向和传统的文人画并不太一样。传统的山水画中淡烟轻岚、幽壑深谷的居多,真正画烟云变幻、浊浪排空、峡江急流的却少之又少。这种少,不能说是历代中国画家缺少对这种大江大河的体验,实际上文人画的文人品格对我们山水画在表现高亢、激昂、激越、雄浑品质的一种历史的遮蔽。孔仲起先生所表现的卷云堆雾、神奇变幻是一种对中国画审美境界的开拓。第二,孔仲起画云是用一笔一笔堆起来的,在整体上呈现烟雾、烟云的飘渺变幻,又体现出中国画特有的用笔之美,干湿并用,特别是一些飞白的干笔,显得毛松厚重,完美地表现了白云的质感。孔仲起画水尤擅表现潮头浪花,既不纯以勾线,也不唯以湿墨,而是勾线与墨塑有机地结合,互为补充。
程大利:中国画是讲气也是讲势的,我感到孔先生的画有气有势,同时有激情。他自己在自己的画论里特别强调真情实感,强调这个“真”字。他的作品里面流露的气象是从传统经典的庙堂之气延伸下来的,追求一种刚的东西和硬的东西。但是又受到顾坤伯先生的影响,他把南北二宗结合的很好,这对20世纪的山水画创作来说,孔先生是20世纪山水画的典型。此外,孔先生的用笔也很值得一谈,他强调笔的力度。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不强调用笔的力度。说千道万最后在用笔上要体现画家的想法。孔先生强调这个东西,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我发现他用线,长短线结合起来用,线之外还能看出境界,视之外可以看出意境,这确实是需要文化根底,也是需要锤炼的。
郎绍君:我说几点感想:第一,孔先生的画是属于中国画的大壮风格,他的画是一种很刚正的大壮。浙派也有倾向于大壮的,但是浙派不是很刚正的大壮,我觉得孔先生的画是刚正的大壮。我觉得这点很像花鸟画的潘天寿,不是外在的形,而是风格本身,也有点像书法中的沙孟海先生。我觉得沙先生提这几个字“观无涯”跟他的画特别协调,这是一种内在的联系,也是非常珍贵的。我觉得“工夫”和“法度”这两点对于当代中国画特别是对于当代山水画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孔先生强调工夫和强调法度这两个基本特点,他的作品的气象是自然形成的,我觉得对当代山水画确实起到了肯定的作用。第二,孔先生的画是很明显的有现代写生的因素,特别是上个世纪的60年代到80年代初的时候,有很明显的写生的痕迹,但是我们看到他在坚持用传统的笔墨语言。孔先生是借鉴西画写生方法的写生,借鉴了写实主义的某种因素和要求的写生,所以往往有新气象,中国传统的观照方法和西画写生方法难以克服的矛盾应该说孔先生的作品中达到了统一。
李树声:孔先生的优点不是说学传统出不来的,也不是直接到生活里面的感受,他是把几个东西非常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个成就非常突出了。我觉得他现在的成就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他的大画也是从小到大的,他也不是一下子就画那么大的作品。他是从不断的生活积累,最后形成自己的特色的。所以我感觉他的画是三气齐全:“气韵、气势和气魄”。气魄是代表他本人的心胸,发自他内心对大自然的感受体现出来的东西。气势和气魄这个大家都感觉到了。另外,他在驾驭笔墨能力方面,特别是在用线方面,他的变化是非常多样的,非常生动,也很有特点。
孙 克:孔先生很长时间在研究中国画的笔墨如何结合起来,包括他跟陆俨少先生学的东西也比较多,尤其是画云水用线条来表现,但是又和陆先生不太一样。云和水是无常形的东西,但是在他的画里面云和水有一点实的东西,在里面把它画出来,这是笔墨线条里用程式化逐渐接近程式的语言,在这里面他画的云水跟古人不一样,和现在很多人用写生的方法,用晕染的方法画又不一样。我觉得他画的海水、潮水、江水,是有他的语言规律的,他抓住语言规律,这就形成了孔仲起先生自己的风格。我觉得孔先生画的山水画是用中国传统的语言画出自己的样式,这是很不简单的。
梁 江:看孔仲起的作品如果不是从他的父辈来了解他的艺术道路,我觉得还不能很准确地了解他。从孔小瑜和孔仲起先生的作品中,我们应该清晰:如何把中国山水画或者是中国画的文化谱系写的比较完整。孔先生的作品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正气”,我认为“正气”表现在他上个世纪,和这些年的一些作品中。他在表达天地流转,生机勃发,他的无涯是云海无涯、气象万千、天地正气。我觉得他的山水画成为我们值得我们研究的个案,因为他很准确地表达出这个时代的特征。
邹跃进:20世纪以来,画江海湖有一位很有名的艺术家是周韶华先生。他基本上是用一种现代主义的方式,带着中国文化象征的情怀去表达的,这种方式所产生的结果也是很崇高的感受。这个崇高的对象就通过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来对中国文化的一种敬畏,我觉得孔仲起先生更多的是从写实或者是写生的角度,表达的是个人的感受,我倾向他是对个人生命的一种敬畏,或者说对自然的敬畏。用康德的崇高美学来解释的话,当我们面对强大自然的力量的时候,实际上唤起的是我们个人与自然抗争的力量,所以产生的结果是崇高的美学。所以孔仲起先生在美学的追求上面确实和我们的北宋时期的那种对崇高感的追求是一脉相承的。
王鲁湘:孔仲起先生的人生就是山水,我们回溯一下,我们中国的圣人都是有山水情怀的。“孔颜乐处”来源于什么呢?在什么地方他们快乐呢?把他们快乐的语言总结起来,你会发现其中一个重要的东西就是山水之乐,是一种山水人生,是山水精神化和人格化的表现。孔仲起的画有一个精神气象是贯穿的,而且是一致的,都是热烈的、阳光的、蓬勃的、跃动的、入世的、扩张的、进取的、昂扬的、迸发的,全都是我们中国文化中间包括我们人类的价值体系中间所说的那种正面的东西。但是你又会感觉到孔仲起先生山水的境界,是清幽的、清旷的、清苍的,甚至是清简的,这种清气和我刚才说到那些正面的价值的东西,似乎有一点相辅相成的,恰恰是在这点上显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刻性。
丁 宁:我觉得中国美术馆的圆厅有一个特殊的意义,很多画家的作品在这个地方有一次集中的展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艺术上有一种以正视听的效果。就是很正的、功底非常好的老画家的作品展了以后效果非常的特殊。第一,我来看画展的时候,其实我内心当中一直有一个很大的问号,以孔先生基因的承传,他是讲究儒家,是入世的,是讲究工具理性的。但是实际上他恰恰最钟爱的是水,而水是往低处流的,恰恰在最本质上跟道家的思想切合在一起。我在看画的时候突然有一个联想,在孔先生的画里面儒家的东西、道家的东西,甚至包括佛教的东西似乎得到了特别奇妙的融合,这种融合在当代的山水画里面,我觉得是难能可贵的。第二,其实孔先生并没有局限于文人式的优雅的游历,在风景里面做一种非常自由逍遥的游,而且他也去面对实景,面对钱江潮,面对西湖,所有这些东西,他也能在面对现实风景的时候,用他全部的修养,甚至在画里面我们很难挑出他某一方面修养的不足,所以他的书法,他的画,他的笔墨工夫在这上面都可以展出,把实景的东西描绘成仿佛是一个理想的风景,如此入画,如此有气势,甚至可以如此的委婉有情致,这方面工夫的体现反映了一个画家全面的修养,和这种修养在传统基础上的创造和提升。这两点非常可圈可点,这也是画展非常成功的地方。
毛建波:孔仲起老师写生力极强,笔墨工夫很好,最后的突破是在画云水上面,包括画云很厚重、很好,这个突破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或者是潜移默化中受顾老师的影响,把草上飞非常灵动又很厚重的笔法凝结以后,形成了现在的状态。山水画分山、水两块,画山历代名家多,山可能是厚重,容易表现,古人创造了很多的皴法来表现这种肌理的感觉,水更多是无常形,变化多端,很难表现。虽然像马远的水图之类的,也有很多表现的方式,但是孔老师在画水或者是云水法方面比以前有很大的突破,包括跟陆俨少先生比较也有很大的差异,也有自己的特点。
赵力忠:我过去没有跟孔先生接触过,也没有看过他那么多的画。今天谈谈我的第一印象,八个字:第一,宽厚,这里面既包括了他的绘画,从内容题材到表现手法,有一种包容性。第二,质朴,感觉到素面朝天,洗尽铅华。第三,勤奋,突出表现在他对水的探索上。第四,稳健,他既有各个时代的痕迹,可是绝对找不出来每个时代的追赶时髦的印迹。
李宝林:孔先生是我们河山画会的老大哥,老大哥在画会中画品、人品非常好,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们在一起游乐于山水之间,沉浸在笔墨之中。所以大家在一起畅谈山水、畅谈笔墨,画会之间感情都非常深厚,也非常融洽。这次研讨会我感谢孔先生作为我们老大哥的角色,还有对孔大哥的展览表示衷心的祝贺。
刘曦林:仲起先生画展令人想起孔夫子的哲学。仲起之祖孔丘“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之语奠定了中国山水美学的基础,而世代画山者多,画水者寡,仲起先生尤其善绘潮水,以德悟境,以笔写水,乃深知孔夫子山水美学者。山水之“水”属阴阳大化之阴,观逝水则晓人生而同历史,其文化意味无穷无尽,诚如画展之是“观无涯”也。然仲起先生之水笔力劲健,江流激荡,观之若闻其声,心胸为之豁达,已渐臻写心之境。观仲起先生画展,又令人思及北宗和浙派山水,孔先生化浙派笔墨技巧,参以江南水晕墨章,得山水之气韵,传承淡化浙派山水,遂于当代山水画坛独具一格。
余 丁:孔先生的作品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现在山水画里面有很多比较讲古意的画风,古意就是文人气,我看孔先生的作品是充满生气、鼓舞人心、激人奋进的。我觉得这其实是孔子思想,我要说的是今天的展览让我感觉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的精神完全可以是永恒的,完全可以为当代所用。我们可以重新审视现代性和当代性。
李永林:我想用“清健”两个字来概括一下我对孔先生画展的印象。首先气息上的清朗、雄健,这是基本的气象给我的感受。我选这两个字,觉得可以从这两个字中间延伸一下,落实到孔先生具体的笔墨和法度上面,我觉得也能够从这两个字中找到我对他的画上解读,“清”针对的是他在用色上非常的干净,包括他在淡墨和浓墨之间分得很清楚。“健”在比例上面是比较明显的,特别是作为孔先生画水的画法,以及小的短笔、湿笔、中锋,起笔收笔的地方是藏锋的,这些小笔触组织起来构成了一个非常有气势的画水的方法。此外,孔先生的题跋和画水的笔法是非常一致的,书法的笔法和画法的用笔之间是完全融会贯通的,这是很高的境界。
苗重安(书面发言):孔仲起是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家,同时又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美术教育家。从他作品中能品味出他宏博豁达的胸襟和意境,他不是把自己局限在狭隘小我中的画家,而是把自我意识融入到民族的时代意识之中。透过他的画面又能感受到他深厚的传统功底。这个功底包括文史哲的文化功底和笔墨艺术功底。这与他绘画世家遗风和他自己刻苦治学精神密不可分。从他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内容上看,使我们能体会到他来自生活、有感而发的真情实感与激情抒发。
孔仲起:非常感谢我们首都众多的同行和前辈给我的支持,提出了这么多丰富和宝贵的意见。当然都是以鼓励为主,我会将此研讨作为我以后创作的一种鞭策,我深深地体会到这次我所得到的收获太大了,我无法言语表达。非常感谢大家宝贵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