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不是发展的一种点缀,而是一种战略。同样对于不同的区域文化传统,我们应从战略的高度上去认识与规划,让特色文化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而不是抱残守缺,陷入发展的文化牢笼之中。对当代中国美学新发展的研究可以让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
在中国社会经历了快速发展,正面临着新的变革与转型。伴随而来的,中国美学也酝酿着新的变化。与当代美学相关联的审美文化,甚或是艺术品市场,都在经历着深刻而又广泛的转变。在这个时候,关注中国美学的转型,分析审美文化及艺术品的批评,对于我们洞察当下的艺术生存是在精神家园还是身陷牢笼是重要的。
当下中国美学正面临着重要的转型,并在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首先是超越美学的兴起与拓展,从人类学本体论视角出发,进行了深度开掘,以彰显生存的本源性,为当代中国美学的转型打造了根基;其次是审美文化研究的异军突起,以其对审美文化生存性的高度敏感、关注为特征,为当代中国美学的转型不断拓展研究路子;三是美学的“中国化”潮流不断壮大,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标尺,呼唤着一种具有原发生存势态的气象;而最近不断提出的以建立在本源创造基础之上的中国美学当代性的探索,可能成为当代中国美学转型的第四方面力量。从根本上说,当代中国美学回到本源的生活世界,是其转型的实质。也就是中国美学“中国化”。当代中国美学不是为自我封闭,更不是单纯地回到传统、守旧倒退,而是要回到中国美学自己的本源,显出新的生命和特质来,从而与世界美学平等对话、交流和融通,并在这个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独具魅力的风神和气象。
中国美学的这种转型,从根本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从当前来看,中国审美文化对于文化的生存性及其异化表现出了敏锐的感受能力,尤其是对于现实文化中所出现的生存异化,生存的技术化、工具化,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僵化现象,都已经有了深切的体验。从这里开始,理性的反省使我们不至于迷失与僵化。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审美文化研究是当代思考的产物,是现代敏感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意识的突出体现,这种研究面对的是,非审美文化日益流行、日益普及的时代,技术的强势介入,导致生存本源的迷失,文化生存环境恶化,使文化价值与精神出现了游离,快餐化文化代用品大行其道。
我们知道,文化的传承不是一种参拜形式,而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生长。文化艺术既是家园,同时又可能是牢笼。文化是生存性的、是鲜活的,一旦丧失鲜活性,就会僵化,走上一种单纯的规范与刻板的教化,这时文化就会被异化为牢笼。文化所具有的生存性是一种鲜活的、健康的、有生命力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才可以称之为人的精神家园。审美文化的异化则是一种丧失生存性的文化。世界上只有创造是永恒的,是人类得以生存的智慧源泉。一切艺术形式及其创作,就在于艺术存在的不完美性不断激励着人们去探索、去创造。一切艺术形式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每一种风格、每一种流派都是艺术探索的结果。而在艺术探索中,传承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出新,创新又需要大环境及创新能力的机缘聚合。对于发展与生发传统的人来说,守望传统无疑是在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对于那些看重传统的形式、视传统为教条的人来说,传统无异于牢笼。区域文化传统及画派传统,在传承进化中都会面对这种选择:即面对区域文化传统或画派传统,是当成创造的包袱还是源泉?是当作朝气蓬勃的精神家园还是死气沉沉的牢笼?这是区域文化精神进化发展中必须首先要解决的认识问题。
面对审美文化所带来的反思与研究,其中艺术品市场批评的兴起,正在为这种改变增加更多的理性的看点及注解。关于审美文化的批评也让艺术品市场有了更多的清醒与反思。艺术品市场批评是直面社会的,当吹捧的时候,大家都“山呼万岁”;若稍有批评的声音,就被怒目瞋视斥之为诋毁,中国艺术品市场缘何如此不自信?没有给艺术批评留有空间的艺术,又怎能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假话风气不断蔓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艺术批评的真实性与公平性缺失,而批评家惯于说假话皆是出于利益的考虑。市场化导致艺术品市场的利益失衡,批评家的利益实现不公平。于是,目前,很多批评家替艺术家大肆撰写吹捧、浮夸、赞誉之文章,企图通过包装艺术家,为其提升知名度、打造品牌效应来牟取金钱利益,而自身也变成了艺术家的广告宣传工具。有些批评家在研究分析中不能全面系统地去看问题,很容易抓住一点,不断去放大,甚至以全盘否定的论调,无限夸大艺术品市场的弊端,以谩骂而不是分析的方式揭露其中的所谓“黑幕”,将艺术置于不可救药之地,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谎言确实存在,但不是每一位艺术家、每一件作品都处在谎言共同体之中。在不同利益的驱使下,艺术批评进入了“杂音”时代,吹捧者有之,谩骂者有之,跟风趋时者有之,游戏帮闲者也有之,而这些言论的最终根源都是利益。
艺术批评是推动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当今艺术品市场乱象丛生的景象下,艺术批评家更应该卸下利益的包袱,以公正、权威、客观的态度对当代艺术的发展负起责任,坚守批评的道德底线。不能将平庸之辈打造成“大师”,也不能随意贬低他人的艺术。艺术要宽容地面对艺术批评。当前的艺术批评除了批评主体不说真话之外,还有一种弊端就是批评对象对待批评缺乏宽容。当今很多艺术家听不得一点批评,这是一种长不大的幼稚姿态。艺术创作是个体的、自由的,批评又何尝不是?对于艺术家而言,要有勇气去面对任何性质的批评。宽容地面对批评不是畏缩,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成熟与自信的表现,也是智者的风范。让艺术批评成为可汲取创新力量的精神家园,而不是阻碍前进的牢笼。宽容是现代艺术家应具有的品质,它会从一个新的角度让艺术家看到自身艺术创作的不足,让批评成为一种鼓励,并使艺术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