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37版:设计
3  4  
PDF 版
· 动漫电影的“兼容”问题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导言:前些天看到宫岐俊在南方周末上说:他不是领袖,他也不赞成中国的年轻人先是给日本的动漫界做画工,因为早期的他们也这样被美国的动漫企业拿着钱来雇用过,伤自尊的事。那么崛起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我们的问题在哪里呢?
动漫电影的“兼容”问题
——“小米+步枪”的“干活”!
□陈文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话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可是今天,“兼容”这个目标放到中国的动漫来看,似乎就不尽如人意。换句话说,从近年国产动漫的成果看,中国动漫远没达到“海”的修为,所以“兼容”得也不怎么样。传统的不传统,西方的不西方,日本学徒做个十足,只是没成中国师傅。就像一台“攒”成的组装电脑,一直在烦恼“兼容”与冲突的问题。

  回顾近十年国产动漫的修成史。200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宝莲灯》可以说是够传统了吧——中国题材、中国元素、中国制造。在制作过程中就一直回顾《大闹天宫》的辉煌,可等到做出来时却偏偏“兼容”了一个不中不西的洋猴子。论动画场面,没有《狮子王》的宏伟;论古典,除正面人物形象保持传统风格,几个反面形象(包括配角)却不统一,不讨好;论精致,论现代,光影添加、场景绘制、人物动态和镜头变化稍显层次简单,不够连贯;论情节内容、性格塑造,都还需要推敲。总之就是不中不西、不土不洋、不伦不类、哪哪不靠,一“四不像”境界。说句题外话,凡是有点传统根基的领域,甭管深浅,都得尝尝“中西合璧”这个黄连,几乎已成惯例。国画如此,戏曲如此,动漫亦如此。可以想见,在草创初期,受到当时舆论的影响,制作组未能够深思熟虑——既想遵循传统又想靠拢现代,——定位不明,造成了鱼与熊掌不能兼得的局面。到后来也只能大摆中庸之道,各占一半,勉强“兼容”,最终亦导致实际操作层的梦魇。

  2006年,由深圳环球数码公司推出的创国产动画史投资之最,耗资1.3亿元,花6年时间打造的首部三维动画电影《魔比斯环》,被称为中国动漫业里程碑式的开山之作,据说实现了民族动漫产业的历史性突破。题材、元素和制作够西方了吧,事实上的确是有突破——技术上的、“中西合璧上”的——西方师傅+中国学徒。“师夷长技以制夷”用到这上头去了。除了耗资1.3亿元的学费和三维技术上学徒的自我满足,似乎看不到这两者之外的其他东西。若说出师,还为时尚早。拼技术,学《大话西游》里的“八戒”说话,“终究是差了一点点”;拼内容,照搬西方的一套,却也没搬来精华。别说民族自觉意识强烈的全国人民看着别扭,好莱坞那里也不买账。费了不小的力气搬起了石头,搬起石头也要有本领的,花了足足6年的时间,但是别砸自己的脚呀。最让人不解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国产”,竟然活人大变脸,一副“洋”面孔,看得大家一头雾水。3D技术我们要学,3D电影我们要有,可那绝不意味着3D形象不是中国的。这可能就是国人最无法忍受的地方吧。

  2008年上海、香港、深圳三方联手的《风云决》应该算是土生土长的港产漫画衍生物。而“港漫”的发展又是从日本风靡过来的。不幸的是,种子“兼容”在了花盆里,毕竟没有亲吻广袤大地。中国的土壤太大了,想要发展成日本那样普及的“全民漫画”,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到了内地,大家就只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讨了十年前郭富城电影版《风云》的冷炙。——其实当初电影《风云》是讨漫画《风云》的残羹,只是此一时彼一时——而这个“羹炙”已经被早前的电视剧一讨再讨。没人想知道到底是某某版的《风云》比某某版的《风云之某某》更着先机、更出彩。总之十年前的剩饭就算没贴日期放在冰箱里,也到了该扔的时候啦!也许这样说对动画版《风云决》不太公平。单从香港漫迷的角度看,《风云决》的出现无疑应是水到渠成的事,毕竟漫画到动画才算是修成“正果”。可是排除小部分的漫迷群体,从更广阔的观众群,更长远的时间线索来看这个问题,结果可就不同。谁让你出来得这么晚,之前的“歪果风云”已经吃到厌,就算是“正果”,这个时候你再上菜,隔着十年呢,顺渠也该淤泥了,再爱也都生厌了,看看观众还愿不愿意吃,还真有点反胃。更何况也没“炒”出什么新意来。看完后,只知道制作很到位,打斗很精彩,和当年的郭富城版电影《风云》如出一辙。“动画能做到这个效果真是了不得!”惊叹之余,遗留在大脑里的,除了一堆难以磨灭的华丽幻影——幻影终究是要磨灭的——在精神层面,可能比当时的电影《风云》遗留的空白还要空。情节发展得太过顺畅,两份恋情的进行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人物的精神层面没有做到更加深入,所有情节都让位给了打斗。所以除了让日本“师傅”惊奇,东京那边反应强烈,“中国动画水平已达日本水平”,“中国为动画注入武侠新元素”云云,总觉得留待时间长河洗涤的东西少了点什么。喧闹一时的《风云决》,虽然精心打造,票房总数达3300万元,已较前几部动画电影为高,但从8000万元的成本(据说)来看终究是亏本的买卖。在衍生品的开发生产环节上又出现了断层,没能抓住商机,虽说失败有点不甘心,但惯例是成败论英雄,也只能慨叹一声:“时运不济!”

  一路走来,这段动漫史还真有点回顾历史的味道——俨然“西学东渐”那一段。先是“抵制洋货”,再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然后“明治维新”,接着“香港包围内陆,漫迷包围群众”的“左倾主义”。果然是螺旋式上升的历史观,迂回曲折的那部分惊人相似。依旧前车之鉴,再度重蹈覆辙。归根结底是“兼容”上出了问题。

  若说“兼容”,攒成的组装机也有运行良好的。好莱坞也有兼容了不少中国元素的动画,如《花木兰》、《功夫熊猫》既叫好又叫座;二维、立体、异国风味,历史、童话、游侠各种题材元素,信手拈来,游刃有余。这又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要看到那些被五花八门随时更新的“桌面”掩盖下的既定运行机制:大成本、大制作、高技术、高宣传套路。而之所以能够这样运行,是因为人家已经拥有了雄厚的资本,高水准的技术,超级硬的好莱坞电影口碑,高度垄断顺畅的商业渠道。也就是说,人家的“电脑”已经组装完毕,很好地解决了如何“攒”机制这个问题,并且测试结果运作正常,打出了“品牌”。目前的“兼容”只是在于随时更换屏保和桌面附加点新功能新花样上。而视国产动画的情况,还未能审时度势,看清格局,连如何“攒”机制这个idea,都还没理顺。就像低内存的磁盘上无法运行高空间的软件操作一样,单一高效的硬件没有各运作平台的支持,逞一时之快,终究落得莽夫的下场,英雄也无用武之地。各环节运行的脱节与矛盾,只会造成电脑“当机”的无谓损失。要想国产动画不“当机”就得做到把整个运行机制“兼容”好。

  怎么才算是好的“兼容”?我们还得想想“海”的本领。试想,江、河、湖、溪,原本各有自己的颜色和形态,一旦入了海,你还能分辨出哪条江哪条河、哪些颜色么?那些个原有的五颜六色,各家之长,早被“海”消化殆尽,以为己用。所以我们看到的海,一览无余,无边际的澜,清一色的波。与“海”最匹配的就是“波澜壮阔”,而不是江、河、湖、溪的卤味拼盘。所以好的“兼容”就是“匹配”。未经消化地照搬好莱坞的大成本制作,移植日本的全民漫画和风格未见得是撑起中国动漫的擎天柱。真正好的“兼容”既要匹配中国动漫产业的实际环境,也要匹配中国观众群的精神需求。就像“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不是直接“拿来”,简单“嫁接”,而是消化吸收,融会贯通,因地制宜。也就是动漫界一直强调的原创性。

  2009年春节档广东原创动力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这个年轻团队制作的《喜洋洋与灰太郎之牛气冲天》以600万元的低成本博得全国8000多万元的票房成绩,预示着国产动漫新的春天。一部动画的运行流程大概为:定位—创意构思—资金—制作—宣传—投放—衍生产品运营—成本回收。而《喜洋洋》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定位明确,原创性强,制作与衍生产品串联,衍生品运营前置为资金投入。该动画片选取了“羊与狼”这一家喻户晓的对立形象展开了两大族群间妙趣横生的争斗,形象可爱生动,原创性强,人物性格塑造正反明确又不失均衡,剧情幽默诙谐,“童趣但不幼稚,启智却不教条”。这部超强人气的长篇动画从一开始就是以儿童为主体观众群,定位明确;不断发展壮大,在形成了几乎全国范围的广大小观众群的基础上,抓住时机制作成动画电影,并由小观众群带动家长群。“全家总动员”地到影院观看,大有星火燎原之势。看到漫画—动画—发展衍生产品的路在国内走不通,影片制作期间就邀请玩具商家参与意见,考虑到了衍生产品制作的可操作性。衍生产品运营环节提前敲定,从而既能保证衍生产品的销路,又提前吸收了不少的资金投入,降低了成本风险。宣传与投放环节也做足功夫,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最终以低成本获得了大收获。而这一切却是由一个仅十几个人的年轻团队制作完成的。相比于资深的大公司、大成本几乎是“小米+步枪”的工作环境与装备。但不容忽视的是他们的工作状态,对动画的满腔热忱和丰富的创造激情。无论是动画形象与情节设置上的创造性与想象力,还是在理顺运行环节上的奇思妙想,其原创性都是千金也买不来的成功关键。让我们看到了走“中国式”的动画模式,才是最好的“兼容”与“匹配”。这里的“小米+步枪”也代表着一种超越资源极限的创造性力量。

  不可否认,信息社会的今天,我们需要技术,需要最高新的技术,十年的累计让我们在技术和历练上得到积累,前事之鉴,后事之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是从这些奋勇在前的勇士们那里吸取的点滴昂贵经验。但事实证明技术并不是成功的关键,因为技术永远只是一种手段,为之服务主体的精神内涵和创造性,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不能分清两者的轻重,太过沉迷技术层面的提升而忽略精神内涵的提炼,才是此前的动画电影真正失败的原因。没有了创造性,就只能落入模仿与照搬的窠臼。无论是从吸收传统到借鉴西方,从漫画到动画电影过渡,都要求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没有创造性的“兼容”,在文化多元、个性张扬的今天也同样无法立足。《喜洋洋》让我们再次肯定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小米+步枪”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动漫的方向。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设计 00037 动漫电影的“兼容”问题 □陈文娟 2009-3-28 48256DEA008181F54825757B00303BEC[]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