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9版:油画
3  4  
PDF 版
· 常 玉
· 西北汉子周君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3月28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常 玉
■王东声
  引子

  意象油画创作是具有审美现代性特质的一种精神气象、人文情怀和审美理想的展现。作为一个新的绘画流派,自然具有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在世界发展趋势相互影响、相互融渗的二十一世纪,“意象油画”作为一种具有现代绘画审美品格的艺术语言,折射出东西方两种艺术的光彩。它是油画发展历史中架构起的一个有着脉络清晰的坐标系的新命题,具有东方美学特征和西方形式表现的双重意蕴。因此,“意象油画”前不必修饰“中国”二字。

  首先,“意象油画”的确具有典型的“中国”意味,蕴涵着中国的“意象”文化特征,也基本是在中国本土出现和发展起来的油画样式,这一点无可厚非。但是,对于一个绘画流派的释义,“意象油画”更应该是一个内涵丰富而且外延更为广阔的美学概念;另外,对于“意象油画”的界定,我们不应该使我们的民族主义价值倾向狭隘化。“意象油画”建立在中国油画的“民族化”价值标准上,应该具有“中国”属性,但不应该为“中国”独有。也就是说,“意象油画”必然与“中国”有所渊源,它属于“中国”,也同样属于“世界”。

  对于现当代中国油画发展来说,意象油画不是唯一式样,却是其中的一种必然趋向。在文化审美的现代性突围中,中国画与油画、新与旧、传统与改良、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各种因素碰撞、交混,呈现着极其丰富的各种“磨合”。意象油画即由此产生,它意味着中西方绘画艺术在现当代的碰撞和融合,也意味着绘画本体论发展的技进乎道的“形而上”诉求。它是最具东方特质的时代绘画艺术,其内核是“中式”的,外征则具备了某些西方绘画艺术的材质属性与形式意味。意象油画的发展,与油画艺术在中国本土所经历的艰辛与曲折紧密关联,但是决不能将其与西方现代艺术割裂开来。

  另外,在东西方艺术的交融中,一个创作群体也在这项自觉与非自觉情境下的创建“工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具有“海外身份”的中国艺术家如早期的常玉和后来的赵无极、朱德群以及熊秉明等,他们在早年就开始定居法国,在西方文化语境下进行艺术创造,艺术上力求从中国人视角,以中国水墨的渲染方式及空间造型观念,不拘泥于具象的形体、色彩和内容,进行一种油画现代化探索。他们是值得永远敬佩和尊重的前辈,是值得永远可资借鉴的巨大财富。

  为了更好地阐释意象油画的创作实践,下面选择部分有代表性的中国油画家及其作品进行简单评述。

  

  虽然同为留学西域的早期油画家,但常玉显然没有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等人在中国的影响力。不过,他的个性,他的经历,他的艺术,同样有着不可磨灭的传奇色彩。

  有人称常玉是近代中国画坛的一个“异数”,他的确可以称得。常玉原名常有书,号幼书,1901年生于四川顺庆的一个富商家庭。1917年入上海美术学校就读,1921年勤工俭学赴法。1948年-1950年由法国赴美,居留美国纽约。1951年返回巴黎。

  赴法之后,与很多到巴黎勤苦学画的年轻人不同的是,因为家境富足,加上常玉性格孤傲,我行我素,无忧无虑,很快融入到当地人之中,而且,拉琴、打球、登山,过着消遥自在的生活。他称得上是当时艺术圈的一位“不安定分子”,而他这种“不务正业”的“留学”方式使人对他不无疑惑,致使“常玉”这个名字对后来的国内很多读者而言都非常陌生;再者,常玉并不去官方艺术学院学习,而是选择了艺术家聚集的艺术区中的“大茅屋画院”学画,并且他与友人把许多时间或者打发在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有时临摹临摹名画,或者在咖啡馆里画画速写,他还参与画会“天狗会”;在交际上,他不仅与徐悲鸿、蒋碧薇、庞薰琴、潘玉良、徐志摩等人交从过密,还与贾科梅蒂、毕加索、勃拉克、马蒂斯等交往;另外,除了1938年短期回国外,直至1966年因煤气中毒去世,他基本上一直住在巴黎,并无意回到国内从事创作。

  常玉的作品风格就像他的人一样,特立独行,无有拘束。他兴之所至,以他的好恶画他的心情,也以他的心情面对画商,极为感性地面对艺坛的商业行为,这也导致了他晚年的潦倒孤寂,不被赏识。

  在创作中,常玉融合了中国绘画的概括力和西画色彩的表现力,强调流畅优美的线感,形成了一种简洁、疏旷、洗练、意象的绘画风格。作品题材主要包括裸女、静物、动物及风景等。他走着一条孤独的艺术之路,一生创作过大量的裸女作品,大多是单线勾勒轮廓,形态膨胀、饱满,富有趣味,以强烈的夸张变形来传递他对审美世界的理解,人体赋以平涂的粉色、土黄或者白色,体态婀娜而修长;他的花卉静物则孤独而静默,简单而优雅。常玉的风景画中,常常在苍茫大地与寥廓苍穹之间画一只或几只动物,象、豹子、马匹等等,大多现象精瘦,在旷野里像是孤寂的精灵,一如画家自己的人生写照。

  毕加索曾经说过:绘画因传奇而存在,其他什么都没用。对于常玉来说,正是因为对绘画的钟爱,他才演绎了一段中国人身处异域的艺术“传奇”;而且,也正是因为他的“传奇” 人生同样演绎了他的绘画的不朽。他被法国朋友达昂(Dahan)称为“中国马蒂斯”。1934年,年仅30多岁的常玉就曾被著录在法国出版的《当代艺术家生平字典》中,足见其过人的艺术才华,也证明了他当时被肯定的程度。

  可以说,常玉淡泊名利,一意孤行,一生追求精神自由,过着天马行空的生活,他是巴黎闹市里透辟世事的隐士,也是艺术世界里悠闲的庄子。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油画 00009 常 玉 ■王东声 2009-3-28 48256DEA008181F548257583002FC9E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