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第00003版:视点
3  4  
PDF 版
· 从《晚风》看领袖题材创作的变化
· “水墨当下”的艺术视野
收藏 打印 推荐  更多功能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09年4月25日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水墨当下”的艺术视野
■陈九
  从20世纪下半叶到本世纪初,在传统和现代的双重语境中,水墨艺术是中国文化和思想的具体外在表现之一。近1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地位在国际平台上的凸显,民族和文化意识的更加强化,“水墨”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和中国艺术文化的重要表征之一,越来越引起海内外的关注,许多重要的艺术家和机构也都参与到“水墨”的建设和研究工作当中。因此对水墨艺术的发展进行梳理和呈现,将是能够把握时代脉搏的重要文化举措。

  朱屺瞻艺术馆和多伦现代美术馆一直关注当代水墨领域:2005年以刘国松、陈家泠、仇德树三位艺术家的“天地人和”群展拉开了首届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的序幕,2006年举办了以“水墨再生”为主题的第二届大展,采用了客座策展人制,九个子展览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新水墨生态景观。2007年除延用客座策展人制外,还邀请陆俨少艺术院共同参与,举办了以“水墨在途”为主题的第三届水墨大展,多层次地展示了行进中的水墨景观,凸现了水墨的动态发展进程。

  自2005年首届“天地人和——上海新水墨大展”以来,至今已届五年。几年来,新水墨的语境亦朝着更为有利的方向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新水墨创作队伍扩展与逐步壮大,各种艺术型态兼容并包,和而不同;呈现出多元价值取向,构成了当代水墨画坛的对立互补的整体艺术机制。无论是“拒绝西方眼光的水墨画与应顺西方眼光的后水墨画”,他们在寻求现代艺术语言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契合点上殊途同归。

  水墨画作为民族文化的符号与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的格局中,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水墨与国际对话的空间正在增大,各地美术馆在水墨研究与建设领域起了重要的助推作用,国际间文化交流互动进一步发展。

  中国画家在当代世界文化格局中的文化自信心正在不断增强,站在民族文化保护和提升民族精神的更高视点上看,要增强中国艺术的文化话语权,就要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既要有开放的胸襟与国际视野,同时又要坚守自我民族的文化精神。

  作为第四届“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2009年展览主题为“水墨当下”,汇集了来自海内外70多位艺术家的当代水墨作品,展现整体水墨领域的发展现状。“上海新水墨基地特展”通过刘国松、陈家泠和仇德树的作品,回顾了新水墨展览的发展轨迹和历程,并且呈现出这些艺术家在水墨领域的探索新成果。“水墨创造·感悟都市”展览,从中国都市化进程和都市文化崛起带来的水墨人文景观入手,将当代水墨艺术家从山水和人物两个分主题切入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都市社会图景,呈现出中国独有的社会现实;“海外水墨”则选取了海外的中国水墨画家和从事水墨艺术的外国艺术家参展,在全球化、本土化的话题张力中间,呈现出历史与当下特定的艺术视野;“水墨·抽象”展览,从单纯的水墨语言角度,探索语言表达和观念之间的联系,更深层次地切入了当代人的精神世界;“粉墨——当代女性水墨画展”则借助女性艺术家独特的视野,细腻地呈现了当代人的日常生活,借助水墨把当代女性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纳入了水墨艺术的总体视角。

  相对前三届展览,“水墨当下”大展是一个敞开的结构,借力社会资源。在当代水墨的领域当中,既有利用传统水墨语言,继续抒写个性情怀的艺术创作,也有关注整体社会现实,揭示与思考社会政治图景的艺术实践,也有从语言和观念的角度,以水墨元素本身的展开切入精神层面的探索,因此,本次大展的子展览主要从全球化·地域、观念·语言、社会图景·个人心性等多个角度来呈现水墨在当代的真实生存状态。

  “水墨当下·第四届上海新水墨艺术大展”,通过“水墨”这一特定的现象和主题,部分地揭示了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景观。既是对当代水墨领域的梳理和呈现,也是对中国当代的民族文化建设和交流提出了新的课题。

3上一篇  下一篇4  
收藏 打印 推荐 朗读 评论 更多功能 
美术报 视点 00003 “水墨当下”的艺术视野 ■陈九 2009-4-25 48256DEA008181F54825759F00223EE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