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生书法赏析
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是张平生写得最多的文句。无论是魏碑、行书,还是魏行结合;也无论是横披、条幅,还是小品巨制,都能挥运自如,件件精彩。思动灵飞,龙跳虎卧,苍茫扑拙,意趣盎然,可以说是他的代表作品。
“象”、“形”一类概念,在《周易》中已很常见。《周易·系辞上》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大象”、“无形”这样的概念连缀使用,也许始自老子。《道德经》四十一章云:“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稀声,大象无形……”“无形”易解,“大象”指什么?形象、现象、想象、景象、象征、情、境、意、法、道……似乎都可以讲。“道”与“法”,又都是内涵宽泛的抽象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是说不清楚的,“大象”是不可尽述的,“大道”与“大象”似乎有些对等。不可尽道、不可尽述,与书法意境、神韵的朦胧美似乎有某些相类似。宇宙万物是“大象”,精神世界是“大象”,文化是“大象”,书法在一定意义上也可视为一种“大象”。大象,总归是最完备、最真纯的存在,是一种最高、最理想的状态,是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我不知平生是怎样理解“大象无形”这句话的,但他爱写,常写,能写出新意,自有他独到的领悟,抑或就是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对书法境界的追求。
平生书法的发轫并非“二爨”。我初识平生的书法,是多年前他用毛笔写给我的一封信。平实朴素的语言,散淡清新的书迹,以及古雅的信笺,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息。从那封信中,我没有嗅到“爨”味,倒是有一些晋人气息,我获得的是一种恬淡、平和、轻松、自然的感受。平生是甘肃省清水县人,清水民风淳朴,人性憨直,雅好书画,但清水人习字颇重唐宋,对魏晋书风比较陌生。平生的老师、著名书法家郭治川先生,便是醇厚的唐宋风格。平生习字之初,也应是从唐宋入手的。关注魏碑、潜心“二爨”,当在认识著名书法家婴叟武克雄先生以后。
平生深知“二爨”三昧。近些年,平生的书法,尤其是他的大幅书法,“爨味”十足。我仔细拜读过他不少作品,觉得他已经有些生发、拓展,已经具备了个性语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二爨”是魏碑体中一个特例。《爨宝子碑》属方笔一路,《张迁碑》无疑是它的前导。平生书法的总体特征,给人最强烈的印象,便是“爨味”十足,称得上一枝独秀。
平生写爨,已能做到融会贯通,自出机抒。方折用笔,最能出险绝、遒劲效果,但把握不好,很容易呆板、生猛。平生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消融了生猛,克服了板滞,发挥了宝子碑的雄强与大度。爨体在平生笔下,空灵奇谲,摇曳多姿,生气十足。这显然与他的取法有关,更与他的性情有关。就取法而言,平生在学爨之前,对晋唐人的东西,如怀仁集王圣教序有过较长时间的临习,对宋人米芾的《蜀素帖》,也有所体会。至于汉隶,如《张迁碑》、《乙瑛碑》等,更是有过悉心临摹。对《龙门二十品》等魏碑,也有过深入研究。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基础,他学爨便不为爨所囿,简单地承袭皮毛外相,而是领悟神韵,有弃有扬。他摄取并弘扬了爨体的遒劲、雄强、开张、大度、多变的一面,抑制了强硬、重浊、迟涩、生猛的一面,寓动于静,寓巧于拙,较好地体现了二爨神髓。从心性方面看,平生属敦厚、温顺、平和一类性格。心性平和,而喜爱刚劲直方的爨体,本性与所爱形成了一种矛盾、对立。
我喜欢平生动感十足的爨味楷书,更喜欢他的魏行结合的行书。平生说,他没有见过金农的行草书,但他的行书与金农的行书有很多契合之处。我曾临习过金农的一篇行草题跋,正是从那篇题跋中,我加深了对金农的理解,看到了金农书风的另一面——生动泼辣,诡谲多变。平生写字,执笔、运笔都比较随意,故而笔下不胶不着,不激不厉,在轻松散淡中经营凝重,在朴茂厚重处点化空灵。他曾将高翔、顾麟士的诗抄如一纸,运笔生动自然,结体朴茂空灵,章法错落疏朗,线条质量也好,可以说已经进入佳境。像这种理念与性情、形质与意蕴巧妙结合的作品,着力处,完全在于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又真实存在的“大象”意识。
“大象无形”,本来是议论道德修养的,我却借来谈论平生的书法。能否讲得通,我未深入思考,只觉得书法是由人完成,并由人去心领神会的东西,书法作者、欣赏者的艺术观念,创作、审美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书法有形,但书法的高境界、真境界(大象)却是“无形”的,不易说清、不易道明的。书法有法,书法人就应该循法、守法,练好基本功,觅有源之水,树有本之木,由技进乎道。大象无形,则书法人不能坐井观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