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考艺

8月14日,近30家艺考培训班“掌门人”汇聚西子湖畔,在“美术报2009年艺考培训班座谈会”上畅所欲言,激荡智慧,请看——

艺考培训精英“西湖论剑”

■本报记者 胡笛 王婷

  这是一场群贤毕至的座谈会,整整一天的探讨,气氛之热烈更像是一场高峰论坛。

  8月14日举行的“美术报2009年艺考培训班座谈会”,迎来了四方宾客:有远道而来的吉林徐枫美术学校的徐枫校长,有从景德镇赶来的景德镇美协副主席林军和乐平三人画室的段长虹老师。

  更多的是杭州本地的艺考培训机构的相关负责人,这些嘉宾有——杭州吴越画社的杨超凡、侯又民画室的侯又民、大地画社的陈海平、鼓楼教育的逯启康和魏本、天时艺术的卜凯霖、国美艺术特训营的王超、浙江国际美术交流中心麒麟画室的杨宇菁、之江画室的刘雪松、正午画室的潘森英、中国美院高考培训中心的陈昌林、象山艺坊的周辰和王梦奇、启点画室的王璟雄、老教授培训中心的姜阳、老鹰画室的应伟明、三台山画室的蔡泽斌、杭州建人高复首日画室的张雷、郭伦峰、嘉轩画室的吴志强、国立画室的马丽、浙美培训的黄国上、夏画室的夏继青等(排名以签到先后为序)。

  美术报总编蔡景富、副社长高照参加了座谈会并讲话,会议由美术报有限公司副总、考艺组执行组长刘一丁主持,美术报艺考工作组全体同仁参加了会议。

  

  寄望《考艺》版,

  打造一个艺考培训的家园

  话题是从美术报的《考艺》版开始的。在认真阅读了已经出版的16期《考艺》版后,这些艺考培训第一线的老师们给予了《考艺》版充分的肯定,同时也为《考艺》的成长出谋划策,提出了很多可行性建议。

  来自吉林的徐枫老师是美术报的忠实读者,他要求自己学校的美术老师每天都要给学生读5分钟的《美术报》,“这是在培养他们对艺术和文化的感觉,学习美术的学生一定要有这样的氛围。”徐枫老师认为《考艺》搭建的是一个“主旋律的交流平台”,美术报来做这件事是“功德无量的”,因为《考艺》有舆论导向作用,这个平台是民间画室联盟无法比拟的。

  中国美院高考培训中心的陈昌林老师给《考艺》版提出了“五个性”建议:多一点“参与性”,让读者和版面多互动;多一点“娱乐性”,让学生、老师、家长在这里找到家的感觉;多一点“规范性”,为艺术培训市场站岗放哨;多一点“艺术性”,带领考生提升学术水平;多一点“裂变性”,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量。

  侯又民老师建议美术报《考艺》版可以牵头组织一些基层初、高中美术老师的教学培训班,他认为“这些把孩子领进美术之门的老师至关重要,他们同样需要高起点的教育培训。”为这些“传业解惑”的老师提供一个提高自身学养和专业水平的机会,十分必要。

  很多老师都希望《考艺》版能成为艺考培训的温馨家园,站在“艺考”之外更高的立场畅谈艺考的方方面面。

  服务到位了,

  就不怕艺考培训市场动荡

  “现在办画室和前些年不一样了,以前是很多家长求着你来收学生,现在味道都变了,”老鹰画室应伟明老师的感叹道出了很多画室的心声。

  在艺考大军非理性膨胀了多年后,艺考培训市场规模也几何数般递增了数倍。这让学生有了更多挑选培训班的余地,但也带来了这个市场的良莠不齐和恶性竞争等负面效应。

  怎样应对艺考培训市场的动荡?老师们的意见比较统一,摆正自己的位置,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些真正做到位了,就不怕艺考培训市场风雨飘摇了。

  不少美院每年就招收两百多个学生,但是很多画室的招生广告上都声称自己一个画室就考上了几十个,这种问题在北京尤其严重。有老师调查后发现,其实是那些画室在招生简章里把其他画室考上的考生名单全“移花接木”进去了。

  “只有把自己的画室做好了,起带头示范作用,大家都这样做了,市场才会越来越规范,”象山艺坊的周辰老师认为艺考培训一定要做到“诚信”和“品质”,象山艺坊这几年发展很快的关键原因就是狠抓质量,对考生绝不夸大宣传。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师感觉到了“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要做好一名“教育者”,而不是一名“教育经营者”,这是不少与会老师都提到的共同认识。

  真心诚意地对待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这样的画室即便硬件条件差些,也能得到学生广泛的认可。

  国立画室的马丽老师就在为学生服务方面下了狠工夫,怕学生买不到要的参考书和光盘,她就自己从书店里购买了全部美术高考的图书和光盘供学生借阅;担心学生夏天遭蚊子咬,她就给每个画室配备了蚊香……用她自己的话说“真是能想到的都想到了”。

  侯又民老师也很认可“服务要到位”的观点,他自己的画室只要有学生感冒了,就做姜汤和红茶给所有的学生喝,连学生的伙食他都给了“健康”标准,早上喝豆浆,不能吃油条;每天晚上都要喝牛奶。“我和学生说豆浆有营养,油条多吃易得老年痴呆,晚上喝牛奶有助睡眠,有学生反问我‘你还管我老年得不得痴呆啊’,我就回答他说‘到我这里,就要管你一辈子好’。”

  

  艺考体制下,

  怎么负重而轻歌曼舞

  可以说,每一个艺考培训机构的老师对美术高考体制及其指导下诞生的评判标准,都是“爱狠交加”的。徐枫老师就直言:“在我们没有能力改变艺术高考制度的前提下,我们只能学会适者生存。”

  如果不以艺考为目的,很多争论和话题就没有了评判的准绳。

  “速写”要不要考?应该考,这是绘画的基础,这是很多老师的观点;不要考,速写很难定标准,风格很多,难以科学评分,这又是另一些老师的意见。

  “色彩”应该怎么教?要教得很细很具体才好,这是一些老师的看法;要先在掌握“形”的基础上再抠“色彩”,这是另一些老师的想法。

  ……

  座谈会上,很多老师就这些具体的教育方法和考试动态进行了探讨。

  在“艺考”这根指挥棒下,怎样“戴着镣铐跳舞”,是他们必须学会的生存技巧。

  由于参加这次座谈会的既有浙江省内又有浙江省外的艺考培训机构,有关美术高考中“地域风格”的问题引起了长时间的探讨。每个省都有每个省不同的艺考风格,比如浙江省的艺考培训机构主要是围绕中国美院考试形成了教学风格,画面要求比较整体。而浙江的考生,可能由于经济条件比较好,在不少老师眼里看来主动性反而比较欠缺。浙美培训的黄国上老师就直言道:“浙江省外的学生学习习惯比较好,劲头很足,主动性强。”应伟明老师也认可这样的观点:“浙江省外学生虽然在整体把握能力上不如浙江考生,但是造型能力强,基本功好,改起来很快,而且他们特别刻苦,这是很多浙江考生比不上的。”

  中国美院高考培训中心的陈昌林在座谈会上透露,中国美院的浙江籍考生数量相当大,由于浙江籍学生太多,浙江的美术就业市场已近饱和,而很多其他省份的美术普及水平还很落后,人才缺乏。为了控制浙江省内考生,扩大浙江省外的生源,新成立的中国美院高考培训中心原则上不招收浙江省的考生。


美术报 考艺 00010 艺考培训精英“西湖论剑” 2009-08-22 48256DEA008181F5482576160011C788 2 2009年08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