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视点

3000多学子,
让庐山水彩艺术节
成为年轻人的节日

——第二届庐山水彩艺术节侧记

  2009年8月13日至16日,由中国水彩画艺术研究中心、庐山艺术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庐山水彩艺术节如期举行。英国皇家水彩协会主席大卫·帕斯科特、马来西亚第一美术馆馆长戴毓赋等,来自英国、法国、意大利、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数十名代表和中国台湾、香港地区及大陆地区的潘长臻、赵鑫珊、王路、陈忠藏、骆献跃、徐明慧、劳智权、许亦农、余工、龚玉、冯信群、涂洁、蒋振立、奥迪等水彩画家参加了此次艺术节。

  我是第一次前来采访,没想到艺术节竟然有3000多学生参加。他们是参加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的全国各地建筑设计与艺术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到来让庐山与第二届庐山水彩艺术节显得分外不同。在如琴湖畔、在溪涧旁、在各式老别墅的门前屋后,到处都可以看到在写生的年轻学子,经过的游人们好奇地过来东看看,西瞧瞧,有的啧啧称奇:“画家呀,画得真像。”有的给同伴解说“画的就那个房子,喏,那边的别墅。”无疑,这3000多大学生集中在庐山写生成为了庐山一道特殊的风景。虽然之前我听同行的骆献跃介绍过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很有特色,有很多人参加,但我现场看到了被写生的学子“占领”了的庐山,还是很震撼。我很奇怪,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为啥这么火?在如琴湖边和牯岭上,我充满好奇地向来自浙江工业大学、西安美术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学校的苏婧、吴琼瑶等同学询问:

  “你们为什么参加这个特训营?”

  “这里教的全是手绘,我自己手头功夫不行,所以来补一补,。”

  “你们学校里不教吗?”

  “平时在学校做设计主要是用电脑,手绘不太重视的,也没有这里请的老师好。”

  “来这里学习多久了?有效果吗?”

  “一个多月了,很有用的,就是太苦了。”

  “为什么说太苦?”

  “真的,一天一般只能睡5个小时左右,每天作业很多的,另外还有远足等训练,吃的住的也很艰苦的,一星期只能吃一次肉。”

  “是吗?那你们来这里是花钱买苦吃罗。为什么能坚持下来,有坚持不下来的吗?”

  “也有坚持不下来的,但很少,这是对自己能力、意志的磨练,年轻人嘛,不怕苦,坚持就是胜利。”

  “你们怎么知道这个营的,以后还来参加吗?”

  “好多渠道吧,有上网查的,有从报纸看的,我是听上届师姐说的。不过很多同学去年就来过了,今年又来的。”

  ……

  “晚上艺术节开幕式上见!”我们就这样与这些年轻人作别。在回来的路上,我还沉浸在与他们的谈话中,我的心情有些落寞,却又很兴奋。落寞的是,这些学子在自己的学校里“吃不饱”,说明扩招以来的美术专业师资等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兴奋的是,现在这些年轻人虽然大多是独生子女,但他们不是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不能吃苦,不求上进,相反,他们很能吃苦,很有上进心。是他们,让庐山这个清凉世界成为艺术的盛夏,是他们让庐山水彩艺术节成为创作的节日。漫山遍野的写生场景,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浪漫,让我为之沉醉,不,更确切地说,是他们强大的阵容和青春的活力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

  震撼,一直延续着。在庐山体育馆里举行的开幕式,很简单,只是把嘉宾依次介绍了一下;也很朴素,除了艺术节的主题展板和展出的作品,没有更多的装饰,但因为3000多学子的热情,他们单凭3000多双手,就把嘉宾们一次次地送上欢乐的巅峰,他们让第二届庐山水彩艺术节成为年轻人的节日。

  震撼还来自此次艺术节的主题活动“艺术新长征——长征线路水彩写生获奖作品画展及名家作品展”。这是庐山手绘艺术特训营创始人余工提出的一项水彩写生与艺术创作活动。“艺术新长征”在2007年从江西庐山启动,已历经江西、浙江等多个省份,2008年5月行至四川时遭遇地震,远足活动由此而中断,远足队伍随即投入到四川救灾和“灾区重建义务设计团”的艰苦工作中去。这次写生活动是2008年12月重新从四川绵竹启动的,水彩艺术家们用10天的时间在灾区留下了艺术的心痕。2009年3月又陆续历经陕西、云南、贵州、广西、四川等10多个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进行红色之旅写生创作。与我国著名水彩画家黄铁山、刘亚平、冯信群、平龙、骆献跃、陈飞虎、徐明慧、高东方、龚玉、李杏、杨健等和水彩画艺术爱好者一起,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用手中的画笔记录当地的人文、自然、风情,用心灵去感受70年前中国历史上的那一段壮丽的画卷。无疑,这是一群艺术家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献上的一份厚礼! 


美术报 视点 00002 3000多学子,
让庐山水彩艺术节
成为年轻人的节日
■本报记者 乔笙 2009-08-22 48256DEA008181F5482576180021F9AC[] 2 2009年08月2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