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世界的另一种文化心境
——读井士剑油画作品《以鼓击水》所感
■陈晓莹
如果说中国的文化艺术意蕴上大都彰显庄子的“逍遥”精神,那么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井士剑教授的油画作品《以鼓击水》则可以是对此的一种当代传承和表述。画面上,在西湖山水背景中,一位拿鼓者孤独而悠游自得地以鼓击水,只有他的影子作伴,这种被历代文人崇尚与追求的隐士形象,在这里也许象征着中国文化的当代境遇或者类似一种学者在喧嚣的当代生活中应持有的心境。远处天空划过的一颗流星,似方向的指引,增加了画面的神秘氛围,也与拿鼓者形成了双重暗喻。整个画面凝重深沉,富有中国汉代画像石的韵味,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弥漫其间,一种历史沧桑感随之油然而生。这是《以鼓击水》给观者的最深印象,形式至简,表达的感受却至深。
这幅《以鼓击水》是井士剑的同名系列作品中的一幅。我所见到的“以鼓击水”系列,是以西湖为背景的意象绘画,画者在把传统油画中的色彩因素降至最低限度,用类似“老照片”的色调,铺陈渲染虚幻迷离的叙事空间的基础上,采用了极简的构图、剪影似的形象与沉着的色彩,表达自我内心对生活、社会、历史与文化的真实感受。可以说是技法的“提纯”亦是感情的升华。
传统观念中,西方艺术尤其油画是直觉和理念的产物,强调视觉效果;中国艺术是韵味和情趣的产物,注重反刍体验,追求“逸”,也就是说最高境界不是描形是达意。而当代艺术承载的重任是汲取传统又要超越传统,打破那道中西绘画观念的无形界限,在中西艺术融合中找寻出自己恰当的位置和不断创新又契合时代的形式。在今天这个知识信息激增,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生活节奏加快,带给人们是多样的生活和思想多元的发展,从视觉和心理上人们对当代艺术变化的要求亦快于时间的转换。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不是察言观色静观其变,不是浅薄的形式化,而是在于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置身于当代艺术的范围之内。对此,井士剑认为“中国艺术,而不是西方人界定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出现已经到时候了”。他试图运用东方式的智慧,去化解古与今、中与西的学理对峙,拆除中西之间、传统与当代艺术之间的藩篱。以个人化的方式这种较为直接的手段与办法进入当代绘画。井士剑的绘画风格多变,但他一直在找寻最适度的表现方式。始于2006年的“以鼓击水”是“江湖”中的一个重要的作品系列,以2006年中国美术馆为其举办的名为“艺术地理”个展为起点,井士剑开始了“江湖”系列的创作,并坚持至今,所画内容正是杭州西湖的景色:湖水、山峦、塔、舟与人,表达着他生活于西湖边,受西湖文化或潜在或外在的影响,进而对西湖文化以及其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索,充满着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状态及身边的生存环境的关注之情,向人们展示了传统文明在价值偏离轨道的年代中的落寞和失语,以及当代知识分子在喧嚣纷乱、晦明不辨的现实生活中的迷惘与困顿;或者另一层意思是作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应持庄子那样的心态,回归自然环境,放慢生活节奏,用宁静的心去欣赏多姿的周围世界,或者泛舟西湖,或者戏水听音,闲看“江湖”的变幻。
唐代张璪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充分表明,艺术家的创作会受到社会环境、自身经历的很大影响。井士剑之所以选择进行“江湖”的主题创作并一直画下去,笔者认为与其作为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所具有的共性不无关系。60年代出生的人经历了太多的历史变迁,内心在其中形成了具有庄重的社会使命感与有着沉重心理负担的品性。他们往往对做事做人赋予不寻常的意义,绘画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有其庄重的使命。而主题“江湖”的选择,恰恰符合着这一点。由北到南的转换之路加之在杭州的20多年的生活经历,必然使井士剑对生活、对现实、对人性有着深刻而独特的感受。由于对人生、对现实以及对传统的关注,他选择了文化象征的意象符号,以画布上厚重的色彩让西湖失去平时人们所熟悉的那种飘逸与秀气,而呈现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带给西湖历史深沉之感。
在对传统文化精神进行当代关注的意象表现之外,“以鼓击水”表现出的特有空间模式是井士剑为其画作注入当代性的另一个重要体现。艺术家以简洁构图,加之最简单的色彩、形象,以超现实主义的寓意表达着现代语境中传统文化忧郁与孤独的境地以及未来的希望。这是对自我的思想在空间中的模式进行分析式的探寻,是以脱胎于现实的非现实表现着心灵的现实,与审视自己的内心空间一样,交织着复杂深邃的意识,作品体现的不仅仅是反映现实,更是隐喻的、总结的、校正过的、甚至是富有批判性的使命。在“以鼓击水”系列中,井士剑的拿鼓者、西湖、流星、鼓声(存在于画面上或隐含于画面中的),表现出 “真实与虚幻”的空间意境,表达着视觉中“真实”所不能及的内在思绪。就像音乐一样,现实中本不存在“音乐”,而当人们创造出音乐,这种神奇的“存在”,便为人类生活带来了难以言说的意义。也正是这种对独特的传统艺术精神的当代叙述,使得油画作品《以鼓击水》引起艺术界的极大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