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赋彩
中国绘画的“赋彩”观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丹青艺术。明代画家文征明曾曰:“余闻上古之画,全尚设色。”《说文解字》曰:“丹”者“巴越之赤石也”;“青”者“东方色也”。“丹青”以“赋彩”的功能诠释了中国古代早期绘画的观念与面貌 。《晋书·文苑传》记载顾恺之善画曰:“尤善丹青,图写特妙。”
漫漫绘事,千年传承,丹青艺术融会了华夏多民族的文化风格和艺术元素,广布于院廷、民间、佛道儒释之绘事,影响惠及域外,其传延虽几经起落变迁,但流脉始终未断。
在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上,“赋彩”观也曾被不断变革与创新。上世纪初叶,国立艺专的先师们将西方印象派的色彩语汇引入中国画的传统教学中,形成了中西合璧的色彩语系,赢得了众多的欣赏群体,也启示了后人沿着这条思路,以开放的姿态吐纳域外艺术的色彩意识,拓展了中国画的新境界。
时至今日,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设的岩彩画研究创作班,一方面旨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来研究、探索、实践岩彩这一源自华夏古老丹青艺术的新教学模式的尝试,将传统的“赋彩”观在当下创作的境遇中继续传承发扬。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在人与自然、科学、社会和历史的遭遇、对话中,结合岩彩理论体系和材料学、色彩学的研究,使岩彩以材料媒介的特殊美感和丰富的表现手段,来提升绘画语言的多样性、现代性,使之具有诠释现代社会审美观念的优越性,凸显绘画更为开放多元的视觉传达手段和效果。
“传”者“逐也”;“承”者“受也”。在追逐历史的足迹中担负起传承与创新的责任,让岩彩艺术在现代人文精神的引领下,面向实践、面向创新、面向社会,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
翁震宇(中国美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