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32版:视点

读《我与书法三十年》

■张瑞田

  我不大喜欢用“资深”这个词,但,对于周志高在当代书法发展史上的贡献,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这个词——“资深”,的确资深。

  1977年6月,《书法》杂志悄然在上海出版,首发5万册,供不应求,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慕华致函称赞,并要求订阅。这本凝聚了中国书法家精神力量的杂志,催生了中国书法的苏醒,并形成了中国书法的自觉意识,使当代书法创作进入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为此,周志高在《我与《书法》——回忆上海书法发展的两段历史》一文中写道:“《书法》杂志诞生后,虽然有种种不如人意的方面,但因为全国首家,书法爱好者奔走相告,给予热情支持。每期印数从5万节节递增,至1980年每期印数已近40万册,最高为43万册一期。国外发行30个国家与地区,是与中医杂志一起最早被台湾当局开禁,入岛公开销售的刊物。”

  《书法》杂志的出版,是书法界的大事,也是文化界的大事。它默默暗示着“文革”结束后,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强烈渴求,对传统艺术的无比热爱。当代书法一直是在蹒跚中前进的,它克服着体制性的冷漠,依托中国人内心深处对书法艺术的审美需求,在一条夹缝中开拓着自己的发展之路。作为这条小路上的开拓者之一,周志高以战略的眼光,团结全国各地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尽心尽意地编辑《书法》杂志,编织了一代人对书法艺术的梦想。

  周志高既是编辑家,也是书法活动家。《书法》杂志以新颖的文化姿态,介入当代书法家的现实生活,成为我们认识传统书法、了解当代书坛的窗口。周志高本来可以长吁一口气,或坐享其成,或专注个人创作。但他没有,如一个不倦的追求者,始终如一地向前探索。在他的内心世界,书法是立体的,是静态与动态的结合。基于这样的认识,编刊的同时,他倡导了一系列书法展览活动,掀起了当代书法的热潮,推出一批书法篆刻人才。1979年10月,全国首届群众书法竞赛,应该说是“文革”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书法活动,参与者之多,影响之大,成果之丰,史无前例,奠定了当代书法发展的雄厚基础,规划了当代书法的发展格局。此后,周志高又推动了1980年5月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1981年10月全国首届书学理论研讨会,1983年6月全国首届篆刻征稿评比。此间,中国书法家协会于1981年5月成立,宣告了中国书法步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在全国群众书法征稿评比和全国篆刻征稿评比揭晓的名单中,我看到了这些闪光的名字:王澄、沙曼翁、苏局仙、王冬龄、孙伯翔、康庄、乐泉、刘云泉、陈茗屋、谭以文、邱振中、李刚田、马士达、石开、黄惇、徐利明、刘一闻、刘恒、祝遂之等,他们以饱满的创造活力,构成了当代书坛的靓丽风景。

  至今,我清晰记得这些活动带给我们的喜悦心情。对20世纪80年代的缅怀,既有对启蒙思想的眷恋,也有对一系列书法活动的记忆。它们点燃了我们的生命激情,开启了我们尘封日久的心智,竖起了我们一度沉寂的理想的旗帜。

  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周志高活跃在书法界,一手编刊,一手操持书法活动,推动书法艺术的国际交流,筚路蓝缕,鞠躬尽瘁,赢得了书法家们的尊重。

  21世纪初,周志高又出任《中国书法》杂志,一南一北的权威书法期刊,留下了他的生命痕迹,也为他“书法媒体人”的人生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作为书坛战略家,周志高不满足现状,他期望当代书法以宏阔的文化视野提升自身的艺术品位。2004年,他与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一同创办了“全国首届优秀中青年书法家硕士研究生课程高级研修班”。该班得到了刘炳森100万元的资助,培养、推出了一批实力派书法家,其中包括杨明臣、张学群、刘广迎、王厚祥、王乃勇、张纬东、曲庆伟、刘京文、樊子阳、王重石、林峰、白鹤、曹元伟、郭堂贵等人。

  《我与书法三十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一书,收录了周志高先生30年中所写的新闻侧记、访谈、随笔、评论,以及有关周志高书法创作与研究的评论文章。缜密的思路,清新的笔调,不同的文体,囊括了中国书法30年的风风雨雨,是当代书法发展的见证,是不可多得的书法史文献,是一个人在书法之路苦苦跋涉的心路历程。


美术报 视点 00032 读《我与书法三十年》 2010-01-30 nw.D1000FFN_20100130_9-00032 2 2010年01月3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