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6版:鉴藏

文章导航

当代艺术在重创中反思

■李人毅

  当代艺术告别辉煌走进低谷

  当代艺术在北京奥运会前的市场行情一路飙升,一幅画可以拍出几千万元,尽管让人开始怀疑这一存在是否符合艺术规律,但毕竟是现代艺术在中国彰显辉煌的一个例证。就在大家谈资正浓时,市场风云突然变幻。从2008年秋拍开始,包括油画、雕塑在内的当代艺术品,无一例外惨败。当年香港苏富比的20世纪中国艺术品专场,成交率只有35%;香港佳士得的亚洲当代艺术夜场拍卖,成交额比春拍下降了64.3%;中国嘉德的油画成交额,比春拍下降了77.5%。业内人士评论认为:这恐怕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以来,当代艺术品市场表现最糟糕的一次。

  目前,油画收藏的市场价格直线下降,当代油画遍地可见的画作,价格被腰斩,最“狠”的才剩下两成。世纪翰墨画廊的经理林松说,以前一张油画几十万、上百万元,现在一些热捧中国油画的外国投资者纷纷捂紧了钱袋。拍卖市场屡创新低,“现在市场是空跌啊。”都美画廊经理赵庆伟说,现在不知道跌了多少,只知道还没有见底儿。处于市场的恐慌阶段,许多人都在观望,一些想借机抄底的人还在等待继续下跌,市场没人接着就还得跌。事实上,国内当代艺术品的市场表现让投资者们感到了失望。

  金融风暴把中国的书画市场中的现代艺术推向举步维艰的境地。还是先看看几个有代表性的现代艺术集散地的情况吧。

  当代艺术的热土798

  在天价中跌落

  北京的798最初是一家机场辅路上的无线电器材厂,建筑多为东德的包豪斯风格。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798厂逐渐衰落,后来被一群漂在北京的艺术家们发现,他们聚集于此办工作室、举办艺术活动,将废弃的厂房变成中国当代艺术圣地,浓厚的艺术家气息随后吸引近200家中外画廊来此。798也在随后4年的时间里,神奇地成为了中国最热门的当代艺术市场。

  从2005年起的短短3年内,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以火箭式速度飙升。据英国《星期》周刊估算,2005年至2006年一年间,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升幅达983%。年成交额几十亿的艺术品投资高潮带动了市场的拍卖交易和价格暴涨,它迅速让一小部分艺术家成了百万富翁,不少人兴奋地转行来到艺术领域,更多的画廊漫山遍野开在中国各地。

  于是,市场对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估价越来越高,有的甚至到了难以理解的地步。严培明的《瞎子叔叔》估价高达500万~700万元,张晓刚的《血缘系列:兄弟姐妹》(估价1000万~1500万港元)、刘炜的《革命家庭系列》估价1200万~1800万元,曾梵志的《安迪·沃霍尔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估价2000万~3000万港元)。很多“798制造”的作品在这样狂热的气氛下,也拍出了令人咋舌的天价。

  有人形容说:“一张三年前才卖10万元不到的画,要卖到2000万元,这要比中石油、山西煤老板甚至美国军火商的利润还要高几千倍。”正是在这种扭曲心态的催化下,北京的艺术品市场出现了一些很奇怪的风景:各地如雨后春笋般涌出的美术馆,3000多艺术家在集中营似的工作室里闭门创作,期望有一天能成功;而整个行业则呈现一种夜夜笙歌的奢华场面,韩国最大牌画廊之一的现代画廊北京分支DoArt2008开幕以来,每次展览都会用悍马车迎接往来酒会的客人,那里还集中了全北京画廊界最靓丽的销售小姐风景线,酒会上觥筹交错的都是西装革履、嘴叼雪茄的客人。由于无数的艺术家和画廊云集于此,798艺术区被称为当代艺术标杆和中国最活跃的艺术产品集散地。

  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入侵了这里的艺术品市场,2009年春节过后,往常热闹喧嚣的798艺术区里仍有近一半的画廊闭门休整,敞开着的画廊也罕有收藏家光临,公告栏里画廊“提包即可入住”的转让广告随处可见,艺术圈里不时地传出画廊搬走倒闭的传言,在恐慌的气氛里,一些画廊经营者猜测“今年至少会有1/3,或许更多的画廊撑不住”。

  拍卖行一直是艺术品市场的风向标,市场的数字直接影响着艺术品买家的信心,从而传导到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艺术品的经济神话已成了昨日黄花。规模小、经营不力的小画廊面临关闭,而那些专业性强、经营已上轨道的画廊,虽然不至有关门之危,但经营也变得异常艰难。

  一些海外画廊如曾经气派的DoArt也人去楼空;韩国都阿特画廊也因有股东撤资退出,正在重新调整;美国著名画廊佩斯在北京的分部佩斯北京在办完首次展览后,如今重新步入装修阶段。为了应对危机,几乎每一家画廊都在缩减成本,开源节流。

  大山子艺术区格外冷清

  北京晚报2009年3月13日发表了记者傅洋的文章,以下是他的见闻:参观者寥寥,一些画廊门口挂起了铁锁,天气的变暖并没给油画收藏市场带来暖意。大山子艺术区显得格外冷清,“就快交不起租金了。”一家画廊的看门人告诉记者。与大山子艺术区一样,观音堂文化大道的画廊一条街也遭遇了寒冬,一些画廊门口开始挂起了铁锁,当代油画价格大部分“腰斩”。万元以上油画难卖,“几千元的油画还有市场,10万元以上的很难卖出去。”观音堂文化大道上一家画廊老板告诉记者,来买画的大多作为家庭装饰,很少有人肯花钱投资收藏了。

  危机之下,国内刚刚兴起的画廊业面临着严酷挑战。北京大山子艺术区90%以上的画廊是当代艺术,部分画廊已经歇业,有些搬到了观音堂文化大道。798艺术区的日租金每平方米4至5元,观音堂文化大道每天的租金只有1元左右。一家400平方米的798艺术画廊一年租金就是60万元左右,再加上运营成本一年得100万元,没有生意就很难扛住。

  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开始冬眠

  中国艺术品市场魔术般的变化,引来了异域的目光,美国《纽约时报》记者大卫·巴博萨2009年3月11日文章,原题:中国艺术市场:寒冬抑或冬眠?文章说,北京及上海画家刚刚完成展示其成就的豪华画室时,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开始急转直下。金融危机将大量个人财产席卷一空,艺术品价格也随之急速下滑。参观者骤然减少,画廊正打发雇员走人,提供赞助的收藏家们则担心自己的投资是一时头脑发热。

  “这是个漫长而寒冷的严冬,”已关闭了其3家北京画廊中的两家的长征空间公司策展人说,“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时代结束了。”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艺术家的财富激增速度无与伦比。到2007年5月,拍卖会上10位最受追捧的现代艺术家中就有5位是在中国出生的。许多收藏家都因此跃跃欲试。专家们表示,市场也对主要收藏家造成很大压力,他们中很多人一度希望在今年将其所持高价作品甩卖一空。

  那些曾在很大程度上受益的当代艺术家们,如今仍过着住豪宅开宝马的生活。但最近他们的客人越来越少了。

  不过他们看起来却有些如释重负。专家们表示,对中国当代艺术来说,市场下滑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是好事。狂飙的价格曾催生出一种杂耍式的氛围,一些艺术家将其画室变成批量生产他们最受欢迎的作品的流水线。“市场急速上扬使许多人迷失了方向,”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负责人杰罗姆·桑斯说,“如今再也没有能让人一夜暴富的作品了。”“收藏家们给我打电话,但他们对花费更加谨慎了,”在北京开了一家大型画廊的程兴东(音)说,“由于人们已停止购买,你无从知晓这些作品的价值了。”

  在这个时期,国外收藏者的动向值得关注。”尤伦斯夫妇是国外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者之一,正准备出售其一部分藏品以支持尤伦斯艺术中心的运营。”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现任总监杰罗姆·桑斯说,“现在,这一行,挣不到快钱了。”

  另一位曾斥巨资投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收藏家,伦敦著名的生意人查尔斯·萨奇也曾为市场价格的飞升提供了很大助力。而现在,他的兴趣转向了印度艺术。

  纽约佩斯画廊,在798艺术园区租下了20000平方英尺的空间,10年的租约从去年开始履行,却至今没有开放的迹象。

  当代艺术为什么暴跌?

  当代艺术的暴跌已开始,除了价格暴跌之外,当代艺术的形象好像也在暴跌。

  朱其分析说,为什么唯独对当代艺术家的形象颇有微词:外表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像商人、高级白领或娱乐明星。当代艺术越来越不让人同情和敬佩,主要问题还是当代艺术家的学识、社会修炼和艺术境界不能服众。由于当代艺术没有真正达到在知识、道德精神和语言创造上,高出社会其他行业优秀群体的精神水准,但收入风险和劳动投入却远远低于其他行业。在这个前提下,当代艺术的市场天价必然不可能长期维持,并且必然要暴跌。

  反思中调整

  专家认为,过去两年的艺术品市场,以一种非常规的规模扩大,活力澎湃却鱼龙混杂,好像是一次艺术的大跃进运动,严重的经济衰退具有破坏性,但它作为外力的迅速切入,可能有积极的一面,迫使画廊业界自我洗牌。对于生存下来的画廊,金融危机也许是画廊回归平静心态,并完成自我更新的契机。迫使艺术家和自己的画廊都更多地思考艺术本身而不是市场需求。

  世纪翰墨画廊的经理林松告诉记者说,“目前艺术品市场这种情况也不完全是外力造成的,更多是艺术品市场自身在挤出泡沫。跟风搭车的艺术家会被自然淘汰。”目前是一个清理门户的机会,当代艺术品市场将重新洗牌,市场价格的调整将会使当代艺术品市场出现全新的格局,简单模仿、毫无艺术价值的作品将会被淘汰,而一些权威现代艺术大展的作品和有内涵价值的作品将会在危机过后重回主流市场。

  当代艺术品市场遭遇金融危机之“劫”后,虽然损失惨重,但同时迎来了一次剔除浮躁、重新崛起的机会。


美术报 鉴藏 00026 当代艺术在重创中反思 2010-02-06 nw.D1000FFN_20100206_4-00026 2 2010年02月0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