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画家

文章导航

寄情五岳山水间

——记中国青年美术家“画说五岳”走近衡山写生行

  “五岳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它不仅融汇浑厚灵秀的地理之美,而且沉积着久远丰厚的历史内涵,更凝结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人文观念。

  怀抱着对自然山川的无限崇敬,中国当代12位青年画家开始了“话说五岳”走近衡山写生活动。此次由文化部青联美术委员会、《国画家》杂志社主办,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承办的“画说五岳”写生活动,是2008年6月走近泰山写生行之后的第二站。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衡阳市境内,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素有“五岳独秀”和“文明奥区”之称。峰高林秀,寺深洞奇,云起峰流。祝融峰之高,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水帘洞之奇,古称南岳“四绝”。春看花,夏观云,秋望日,冬赏雪,为南岳四季奇观;飞瀑流泉,茂林修竹,奇峰异石,古树名木,亦是南岳佳景。

  此次参加“画说五岳”写生活动的有(以姓氏笔画为序):王乘、石纲、石峰、刘罡、张龙新、张桐瑀、旷小津、李明、周石峰、唐辉、崔大中、常朝晖。8月27日,12位画家满怀豪情地从全国各地来到衡山脚下,欲以一管之笔,拟南岳之体,显画家心象,用画作邀赏南岳知音,共奏人与自然的和谐颂歌。

  从中国山水画演进历程而言,其笔墨语言必本于自然,自然中亦必衍生出笔墨语言,而笔墨语言最终仍需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中得以印证和升华。基于此,12位画家不辞辛劳登临山巅,于是乎,朝迎旭日,暮送晚霞,望古刹,听梵音,见奇峰则打草稿,观怪松则勾写生,顷刻间,南岳秀色化为了画中之象,留在楮纸之上,更留在了画家的心田之中。在大家看来,中国山水画在历史发展中,始终与自然造化保持着和谐关系,笔墨语言钝滞则仰自然化解之,自然品类芜杂则依笔墨语言删节之,最终自然与笔墨,人心与物象往来无碍,自由自在,从局限中掘取艺术上的“我之为我自有我在”,以成一家之风,定一家之品。

  几天来,青年画家们目不停视,手不停挥。彼此间也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将单纯的写生活动化作了相学相长的绝佳时机,他们或为中西融合相争辩,或为古今传承相讨论,更为中国画时代演进而忧心。一次短暂的写生,使大家受益匪浅,并对今后自己的山水画创作有所促进和提高,这也许是大家相聚写生的真正目的吧。

  曾几何时,中国画盲目创新已成风尚,百余年中唯新是从的所谓新作累累不绝,脱离自然,远离经典,游离本体的所谓作品层出不穷,把创新的手段过程当作了创作的终极目标,忘记了通过创新所要完成的是以美为核心的“好”与“高”。

  写生团同仁一致认为,中国画的时代发展和创新应按着和顺应中国画发展规律和绘画本体规律来展开,而不是以违背中国画发展规律和本体规律进行所谓的创新,或者简单地用西方的现代艺术创新手段代替中国画的时代创新。

  随着时代的脚步,我们迈进了一个创新的纪元,在新的历史机遇中,中国画应该回归到以传统经典为依据,以民族手法为根柢的发展道路上,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以促进中国画的当代发展,让中国画成为中国文化的最高象征,这也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


美术报 画家 00022 寄情五岳山水间 2010-02-13 nw.D1000FFN_20100213_9-00022 2 2010年02月13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