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交头接耳 但能东张西望
秘传艺考经
□高 照
上了年纪,喜欢忆旧。走进考场,往事恍现。
在无锡市湖滨中学王晓刚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在他们学校设点的天津美院校考。看到考生们认真作业,不由使我忆起当年设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考点,那是投考国美,时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校考。斯时的考情,令我如今最难忘怀,还是素描的考试。考生中,竟有将大把油画笔,插在自己上衣的胸口,来画素描的。当时,这位考生的举止,触发了我,这个初出茅庐的小子,不是不怕虎,而是怕虎了得的胆怯。再看后坐,竟有位长着胡子的“老者”应试,不禁让我愕然!但,人生有趣的是,无巧不成书地让我们这几位,竟不期而至地“井冈山会师”了。入学,成了同窗!算是缘分,也是天意。
何以上考场,衣插油画笔呢?我曾好奇地问。老兄说,一是为了壮胆,二是对人示威。因为应考是种竞争,要吓退对手。说得似有道理。另位,后来成了我们的班长。听人说,当时进考场时,监考先生嘴含雪茄,操着上海话,曾对他笑眯眯,且亲切地说:“侬来啦!”因为这是他第五次进考场了,彼此已是老相识。
考生进考场,即使老手,心绪亦不能平静,且难免紧张于素日。今拙有几点,可供在苦修校考,或正临校考的朋友一听。
临场考试作画,不是画面,画得越多,就越好。监考时,我看到,有些考生,迅速轮廓,感觉极好。大体明暗,十分到位。不尽让我惊叹,真是后生可畏啊!然而,往往好景不长。当我转了几圈,再予端详。啊呀!为他十分惋惜。画面效果,尤如日落西山。不说每况愈下,却是越画越差。这位小弟,虽功有三斧,却不能保持“晚节”,失却了自己开始敏锐形象的第一感觉。他显然以为,画面涂得愈满、愈复杂,得分就愈高。殊不知,如讲话,并非说得越多,就越好。否则,哪有“言多必失”这个成语呢!同理,画,不在画得多,而在画得精。落笔在关键处。画画,需要的,是“画龙点睛”,做到以少胜多;而不是,那个适得其反的“画蛇添足”。
其次,作画时间,非越长越好。我初学,画张画,不怕时间不够,而嫌太多。结果,老师批评我,说,画得不深入、太简单。可往后,画画,我不是怕时间太长,而是太短。所以如此,主要还是不懂啥叫“看菜吃饭”、不解何为“适可而止”的缘故。上面所及的那位,也与此有关。原本模特肖似,进而却轮廓走样;原先明暗得体,继而却昏暗灰花;原先画面整体和谐,最后反而杂乱无章。什么叫适可而止?就是要时时从整体效果出发,准确把握自己在形、神、调、色上,即画面形象上,是否基本准确到位。而不是盲目地、不假思索地,只知道“将革命进行到底”!才算用尽了功夫,了却了心愿。结果事与愿违。
三是艺考与文考不同。考场不准交头接耳,但能东张西望。你的头,可以左右顾盼。你的眼,不妨扫描四方。有句话,叫“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磨刀不误砍柴功,画久,不妨停下你的笔,斜视两侧一番。一可看人之长,补己之短;二则退言之,所谓旁观者清。窥人长短,警示自身,以达“有则改之,无则加免”之效。年轻时,有位同事和我说,人可骄傲,不可自满。你可以“老子天下第一”的气势去赶考;但,还要具“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心态,善向你的左右取经,切不可自我感觉良好,视左右而不顾。最后要说,考试是门艺术。对其规则,要善打擦边球。但不能作弊找枪手。只有真功自己显,诚实方能不吃亏。至于艺考时的东张西望,当然要有度。不好出了麻烦,说是我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