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少女回家折射我们的良知
■本报记者 谢海
■本报记者 谢海
1月27日,小雨。地处上海陕西南路地铁口的“打电话少女”再次惨遭毒手,躺倒在地。记者在上海媒体同行义愤填膺的电话声中,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现场是空空荡荡的被断成两截的两根柱子。“少女”不见了踪影,闻讯而来的一些国内媒体摄影记者夹着雨伞,对着空空的雕塑底座拍摄。
被形容是“天使般的少女”,被爱称为“电话少女”的雕塑真正的名字叫《都市中人》。1.7米的个头,短发短裙,左手撑腰右手持话筒,形貌轻盈时尚,她打电话的姿势被看作“在聆听城市的心跳”。从1996年春节落成安装好开始,旋即成为了上海的文化地标,成为了现代人的视觉记忆。“少女”由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家何勇创作,也是当年上海十大城雕项目之一。
然而,“打电话少女”总是“红颜”薄命。14年里,这尊雕塑经历了遭窃、回家、再遭窃、复位以及这次腰部断成两截多番磨难。1998年,“少女”第一次被放倒,只是“笨”盗贼或许是不知道卖给谁?或许就不敢卖?最后没有运走; 2000年,“少女”被拾荒者盗走,并轧成了碎块以3元1斤的价格卖出(4年后案件被侦破,盗窃者分别被判处10年和12年有期徒刑); 2006年,少女获得“重生”,但仅过了一年多,2008年1月,电话架上的“电话机”不翼而飞,又仅过了一年,“少女”再遭毒手。
记者了解到,铜像在2006年重塑时在内部特设了报警器,一旦有人偷盗,安置在内部的防盗设备立即启动,可发出刺耳的鸣叫声。一位上海的记者就此问题联系了相关的城管部门,而工作人员却未给出明确回复。
记者还随机问了一些过路的行人。熟悉的铜像不见,市民们纷纷表示,这座雕像放在这里这么多年,大家对“她”也都有了感情,这次又被毁坏了,实在太过可惜。
随后,记者拨通了“电话少女”铜像作者何勇的电话。对于作品再次被毁,何勇表示很愤怒、很无奈。他还希望通过我们专业媒体发起公共雕塑频频遭遇“毒手”,如何唤醒公共良知的讨论。何勇还提到了2008年铜像“电话机”遭窃后,有关部门并未联系他,就自行制作了一个与整体雕塑风格毫无联系的新“电话机”。
2006年年初,杭州的著名雕塑《幻》遭“割锯”,本报就曾连篇累牍地报道过,在被盗案成功侦破召开的专题会议上,《幻》的作者中国美术学院渠晨明提出在雕塑周边安装摄像头、在雕塑附近设立警示文字的建议得到响应。是不是上海也能学习一下杭州的经验,在那个热闹的街道拐角或者相对隐蔽处,做一点“功课”,让熙熙攘攘的都市人少一点惋惜,少一点痛?
2月初,记者再次来到那个熟悉的街头时,那个曾经牵动过我们心弦的“少女”又站在了那里。“少女”不能开口,但我们知道她注视着发生的一切。她属于这座城市人们的集体记忆,她的故事折射着公共道德的影子和我们的良知。
新闻链接
“打电话少女”命运多舛
1996年:上海油画雕塑院雕塑家何勇设计制作的仿铜玻璃钢制品《都市中人》作为当年上海十大城雕之一,安放于淮海中路,被市民们形象地称为“打电话少女”;
1998年:“打电话少女”被发现倒在地上,推测可能为盗窃未遂;
1999年:铜像被重新铸造,玻璃钢被换为铸青铜,高1.70米,重约350公斤;
2000年:铜塑被江苏来沪拾荒者盗走,并被轧成了碎块卖给了废品回收站。4年后案件被侦破,盗窃者分别被判处10年和12年有期徒刑;
2004年:在同一个地铁口,以3种设想的形式出现在公众面前,接受大家的评头论足,最后决定在尊重原来形象的基础上重塑;
2006年:由原作者重新制作的新铜像放回原址。身体由铸青铜变成了镍白铜,大多数市民表示这个镍白铜的“打电话少女”更抢眼、更时尚;
2008年:铜像电话架上的“电话机”又不翼而飞,后被确认为遭窃;
2008年:电话基座重新复位,新的电话基座采用玻璃钢材质,雕塑的主体部分也进行了维护保养;
2010年:又遭破坏,拦腰被截断;
2010年:再复位。(希望这个句号不再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