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的主题与淡定的自信
——张兆星作品读后
■徐恩存
张兆星在淡定的心态中,思考着生活,思想着世界,思索着艺术;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画家力求在精神高度上,言说着自己的感受,他把生活体验和生存感受,经由心灵的过滤,筛选与提升,最终凝定为表现符号,进而转换为富有形式意味的笔触,色彩与点、线、面。
当然,最引人关注的是张兆星的艺术观点,对他而言,艺术是一种虚拟,更是一种想象,他从物质基础上出发,却最终在精神层面结果。
以此立足点,张兆星展开了他与世界的对话,应该说,张兆星眼中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符号的空间,他以充满人文关怀的目光和诗意的胸襟去观照世界,所以,即使是寻常事物,也会触发并产生浑然不同的效果,张兆星的艺术实践证明的正是这一点。
在不真实的把握中,在模糊性的概括中,张兆星在这一把握中,跋涉在漫漫的艺术之旅,并努力完成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转换,从物质到精神的转换,从具象到抽象的转换,特别是在“片面的深刻”中,他以不均衡、不对称、不明确的手法,结构空间与符号组织,且在“短暂中抽取永恒”捕捉短暂感与瞬间即逝的偶然性,并在不脱离直觉性与感觉的敏锐性中形成特定的形式语言。
成为现代性范畴的艺术,必定会发现我们自己身处的境况,它必然造成我们与这个世界的疏离感,摧毁我们对三维空间的习惯与依赖。因而,他在时间与空间,自我与他者,可能与不可能中确定自己的方向,与此同时,把自我也变做现代的对象。
正因为如此,张兆星为我们奉献的是他心灵的折射,他的作品都表现为内心的主题言说与阐释。因此,他的作品乃是一种全新的内心景观,一种言说现代感受的语言工具,一种精神的印迹。仔细看去,张兆星的作品,充满了数学与几何的关系,符号在距离角度与分布中成为空间中的互相位移关系,在事实上,每一笔触与每一块色彩亦都是空间的分割与划分,而笔触与色彩之间都各自为物与物的关系,一切都在被消解了的时间中,获得了平面性。此时,空间被强化了,而画家的心理意绪也被空间化了,作品的空间同样也被心理化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瞬间中多种空间的迭加与多个空间的共同呈示。
张兆星的作品,以内心为主题,并表现出淡定的自信,而且,这一重大变化体现为形式语言的创新,这是一种走向现代意识的逻辑表现,也是艺术自律性的表现。
内心的主题,必定是一种情绪的表达,内心主题展示的景观,必定是无边无际的内心世界,因而,它比真实世界更丰富,更多样,也更具想象性,从某种角度看去,这样倒是更符合艺术本质与艺术规律。
张兆星的作品,在一种纯粹中构成了文本,从它体现的部分与局部来说,具有更多的意义,并把这种意义给以重要性的提升。在无意中,张兆星把精神提升到自身向艺术本质逼近,他体现为一种价值观的标志,一种观念变革所带来的精神与心态的变化,实际上是特定语境中,画家对理想和人文精神的重新解读与理解。
张兆星在艺术上是努力的,也是自信的,他运用更切近本质和规律的艺术语言、结构去表现现实状态和精神价值。
张兆星的艺术在走向成熟中,取得了充实,他以自己的语言揭示并表现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他有感而发的形式,是关于世界整体的幻觉,是艺术与精神走向一致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