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画家

文章导航

气贯荷藤

读王来文的画有感

  来文兄的墨荷和紫藤,我最为钟情。那墨荷,往往是一枝独秀,似有“高处不胜寒”之意,但那孤寂处所流露出的王者之风,岂是那墙草、那温室里的名花贵枞所能企及,它艳压群芳,遥遥在先,靠的是那股气:霸气却不粗狂,文气却又柔里带刚,书卷气又剔除野气的杂糅,唯有贵气如故;那紫藤,缠缠绵绵绕在一起,却又笔笔分明,剪不断的是那藤条的筋骨,理还乱的是那自出机抒的布局,这种大局了然的构图,汇成了一曲时代华章,细而究之,是画家胸有丘壑、纵横捭阖的眼界与谋略,基于此,外露于笔下的紫藤便流露出一股不可遏止的大气。

  气者,就文章和书画而言,乃指气息、气韵也。阮元在《与友人论古人书》中说:“两汉文章,著于班范,体制和正,气息渊雅。”在这里,阮元把气理解为气息,即意趣风格之意。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画有六法,排在第一的便是气韵生动;而陈善的《扪虱新话上集》卷一曰:“文章以气韵为主,气韵不足,虽有辞藻,且非佳作也。”在谢赫和陈善的眼里,气是为气韵,专指文章和书画的神气和韵味。我们对“气”进行一番考证,意在正本清源,通过考证,得出一个结论:画作优劣之辨,气为第一,而画面的气也是画家文章才情的气,它们二者是一致的。因此,看一幅画的气,必然会使人联想到画家的气,故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之说。

  王来文身为中国美协理事、福建美协副主席,声名在外,对他的写意花鸟画的评价,笔者于先前已提及,不再赘述。也许是因为乡贤和知交的缘故,我与来文兄的交往较多,对他自然也是熟悉的。通过这些年的接触,我体察到他有几个很突出的特点:其一勤奋,其二是笃学,第三便是悟性高。当然,他那儒雅谦逊的待人,运筹帷幄的工作能力自然是众人所认同的。诸位且听我讲讲来文兄的故事,再来理解他的画,想来会大有裨益的。

  先说来文兄的勤奋和笃学。去年清明节,笔者回乡扫墓,祭拜先祖。临行前,笔者打电话给来文兄,本想借此机会一聚,畅谈一番,谁知电话却打不通,甚为郁闷。回京后数天,他来电告知,他利用清明节几天的时间闭门谢客,专心创作,感觉又上了一个台阶,甚为欣慰。闻言,笔者只好作罢,只是为他“自虐”般的勤奋而颇感无奈,这就是来文兄。当然,笔者要重申一点,来文兄是热情好客的,作为闽南人,他倒是秉承了闽南人这种热情豪爽的性格。在我的印象中,来文兄出差,哪怕是只出差一天,他总是携带一个不大不小的黑色行李箱,我深以为怪,又不便多问。那日,他应邀做客人民网视频直播,为了方便,住在笔者寓所旁的酒店。他依然是拉着那个熟悉的行李箱,到了酒店,他打开行李箱,掏出了几本书,放在枕头边。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何老拿那个行李箱的缘故。那天他到笔者的墨茶斋喝茶,一边品茗一边说话,突然,他止住了言语,拿起放在窗台上的《书概评述》,埋头细读。笔者见状,不忍打扰,独品香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就是王来文,他嗜茶如命,却见书而忘茶,其笃学若此。

  中国著名艺术评论家陈传席曾经有言:大凡天下事,无不始于好,精于勤,成于悟。文来兄对于传统有独到之“悟”。提起画坛先贤大师,他最为推崇者莫过于恽蓝田和八大山人。他说恽蓝田用笔的潇洒秀逸,同八大简约厚重的用笔,虽南辕北辙,却有异曲同工之妙,即都有一种不似之似般的传神。来文兄对于用墨,已达到纯青境界,他对墨性有着很深的体会,尤其是八大的厚重和恽蓝田的质清,在他的墨荷里隐隐约约可寻到些许痕迹,当然在观者的眼里,已经是王来文式的笔墨语言。这就是王来文,他对传统的学习、理解、吸收有独到的悟性。“八五”美术新潮后,关于中国画的出路成为艺术家、史论家们热议的话题。来文兄一向是温和谦逊的,但他对于中国画走向穷途末路的悲观论调,则是一刀见血地批判:中国文脉是靠个人传承的,那些说中国画走向末路的人,是他们自己走向末路,而非中国画走向末路。

  正如开篇所言,来文兄的荷藤系列,无不流露出一股浓郁的气息,正是这种清气、贵气、文气,使得来文兄的荷藤生机勃勃,引人无限遐想。气贯荷藤,这是来文兄的画给我最大的震撼,也是给我最深的印象。都说画品如人品,在来文兄这里得到了印证:他的画怎能不让人联想到那儒雅、博学、睿智的他呢?


美术报 画家 00016 气贯荷藤 2010-02-20 nw.D1000FFN_20100220_6-00016 2 2010年02月20日 星期六